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變動中的中歐關係及走勢

http://www.CRNTT.com   2021-06-06 00:02:15  


 
  簡而言之,歐盟本身是一個複雜力量的集合體,它通過成員間協商,以制度建設為途徑規範和整合各方利益、觀念意識、行動能力。在這個“仍在路上”的建構過程中,各方之間的差異性帶來多重政治博弈,衹有用超級繁複的遊戲規則來體現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這也造成歐盟權威性、生命力存乎於自身的不穩定性當中。面對當前中歐關係出現的複雜、多變現象,我們必須“由表及裡”地看待事態發生的機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歐盟的特性,以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能力去作出回應。

  第一,要冷靜地對待歐盟關於中國的新定位。2020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年度咨文,稱中國為“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這一表態反映了歐盟對華認知的重要轉變。客觀而言,中國的整體實力持續走強,成為世界經濟復甦和新產業革命的主要推手,在某些應用技術、新興產業領域的競爭位勢發生顯著變化,已經形成與西方發達國家“並跑”甚至“錯肩領跑”的身姿。⑤歐方這樣貼標簽,是在一定程度上正視中國的強者地位,我們既不必“心驚肉跳”,也不必“沾沾自喜”。歐方拋出的三頂帽子雖有“過譽”之嫌,卻有提示我們及時調整和適應與其相處“新常態”的好處。為了與我展開全面競爭,歐方會加快提升其市場體系、法律體系、安全體系的一體化程度,同樣在“堵漏洞”“補短板”上下功夫,特別是在多邊、雙邊和全球層面對華“定規矩”“講原則”。當然,歐方提出“談判夥伴”這一定位也明確規定了與我博弈的限度,是通過談判來達到“鬥而不破”的結果,衹不過經驗老道的歐洲人更為難纏。

  第二,要冷靜地看待歐盟的“兩面三刀”。以上談及歐盟內部利益競爭原理及其對外交影響,無一不會體現在其對華關係的動態調整過程中。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成績斐然,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希臘)比利埃夫斯港等一批基礎設施旗艦項目為該地區發展助力引航。⑥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情況下,中歐班列開行超萬列,抵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運送貨物90餘萬標箱,同比增加54%,為穩定中歐之間供應鏈和雙方貨物貿易逆勢上揚發揮了關鍵作用。⑦儘管這些互利共贏的結果對改善相關國家發展水平和抗疫鬥爭作出顯著貢獻,但歐盟卻並不領情,反而多次質疑中國的合作動機,並加大干預力度,用各種藉口加以排拒。有些參與“17+1”合作的國家還搞“兩面下注”,分別向中方和歐盟增加訴求,甚至藉機向無關的第三方獻出“投名狀”。⑧對此,我們要理性看待和適應。歐盟本身及其他合作網絡實屬利益交換平台,各方經常性打破平衡是為了博取更多的實惠,這既是歐洲發展現實所決定的,也是中國對歐合作深入發展和變化的必然產物。衹有對此保持寬諒之心,才能擺脫暫時的困難和干擾,在對歐合作問題上保持定力和韌性。

  第三,要妥善處理“和”與“鬥”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與西方世界的關係發生了轉變。“和”的方面說得多了,再談“鬥”就顯得有些扎眼。其實,沒有矛盾,任何事物就會停止運動,有矛盾就有鬥爭,這是不依人們良好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或消失過,衹不過現在雙方擺在台面上的“鬥”多起來。問題在於中歐之間的鬥爭究竟屬於怎樣性質?鬥爭的目的是什麼?在筆者看來,中歐之間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矛盾和安全衝突,相反還具有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維護聯合國等現存多邊國際秩序等共同目標,需要彼此藉重,遙相呼應。中國始終堅持“支持一個團結、聯合和穩定的歐洲”立場,歐方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也是與中方認知、立場交集最多的一家。近來中歐之爭一面有所顯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歐洲人對華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僅表示要“告別幼稚”,還錯誤地轉向對華政治圍攻,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採取的反制措施不僅展示鮮明的立場和鬥爭決心,同時也是為維護中歐關係大局而“糾偏”的正常舉動。中歐關係的內涵很豐富,共生利益強大,意識形態和制度差異不應也不會成為雙方互動的主流,而“以鬥求和”將是二者最終的理性選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