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 
中評論壇: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紀

http://www.CRNTT.com   2022-11-30 00:04:04  


何思慎
    何思慎:和平與合作仍是中日關係的主流

  當下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期待感,“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文雄對中外交努力的方向。中日需要有智慧地去處理雙方的歷史問題,雙方各讓一步,互給“下台階”的空間。

  近二十年,中日關係跌宕起伏,美國為最主要影響因素。1854年, 日美雙方簽訂《神奈川條約》,日本被美國牢牢抓在手上。雖然美國常表示希望中日關係能夠友好、和平交流,但從其在東亞的利益來看,美國不願看到中日真正友好的局面,否則會給其東亞治理帶來麻煩。衹要中日不合,美國在東亞永遠會有其空間。進入後冷戰時期,基本上結束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日初建交、中國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時的所謂“中日蜜月時期”。蘇聯垮台後,中日關係重新被建構。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經濟、國力上出現動態消長,中國在西太平洋的發展和將自身定位為海洋國家的日本出現力量碰撞。這不必然導致直接衝突,但會讓中日關係進入長期的結構磨合期。

  202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邁入半世紀,雙方為此紀念籌備多時,試圖藉此展現中日友好,但在中美對抗下,中日難以交好。惟與建交40周年時不同,當時中日關係因釣魚台“國有化”深陷建交以來的谷底,大陸社會彌漫反日情緒,最終使中日建交40周年慶典取消,雙方領導人及外長也未互致賀電。相較於10年前,現今的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期待感。雖說前首相安倍晉三定位的“戰略互惠關係”缺乏現實基礎,但退而求其次的“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首相對中日外交努力的方向。

  岸田文雄表明不出席9月12日由中國駐日大使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及中日友好團體在東京舉行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討會”,但9月5日中方按計劃在北京舉行由雙方大使館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共同主辦之“50年50人”,此為官方色彩濃厚之慶祝建交50年活動。活動上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致辭表示,雖然中日所處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但兩國作為永遠的鄰居是不變的。回顧建交時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智慧,垂秀夫憶起周恩來所言“既不能失去原則立場,同時也要給對方下個台階,要互相為對方考慮”,意有所指地呼籲將周恩來當年的戰略思考置於當下的中日關係,雙方各讓一步,中日互給“下台階”的空間,產生新的智慧,以此指導未來的中日關係。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未曾真正思考如何面對站在其前頭的中國、如何與中國交往。崛起後的中國走向海洋,與自詡為海洋大國的日本在印太海域的戰略安全矛盾日益升高,加上大國競爭的國際形勢及中日經濟的相對位置變化,中日關係及雙方人民的交流與相互認識難以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劇變,使迎向50年的“關係正常化”仍跌宕起伏,不僅“友好”聞見異音,“和平”更現挑戰。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日本《讀賣新聞》民調顯示,80%以上的日本民眾認為“中國是威脅”。日本政府對中態度強硬具有民意基礎,並非官方或個別政治人物的主觀好惡或刻意操作。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點出問題所在,日本對中國的感情非常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發展得太快,日本人卻未能完全理解中國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