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當前中美互動升溫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23-11-26 00:01:53  


 
  第一,互動增多。6月至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氣候特使克里及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率領兩黨議員代表團等多批次高官訪華;韓正副主席出席聯大會議時與布林肯、克里會談;王毅外長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馬耳他舉行戰略溝通;中國領導人還在京熱情會見美國企業界、民間團體和前政要等。這些走動大多數是自疫情以來的首次線下活動,促成了兩國官方定期對話的恢復,也帶動了民間交往的活力。作為此輪互動的結果,同時也是對巴厘島元首會晤共識的落實,兩國建立了新的機制,包括財政部門間“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開闢了新的溝通渠道,即成立中美商務工作組、啟動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舉行保護商業秘密專家磋商;並在近期舉行亞太事務磋商、海洋事務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各層級交流起步,內容涉及中美關係、國際和地區安全問題及亞太地區形勢,議題逐漸具體、深入,激發了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回暖”的期待。

  第二,合作可期。對美國而言,“接觸”作為一種對華政策範式已經失敗和結束了,但作為溝通手段和互動方式仍是現實需要。拜登政府在鎖定對華競爭的同時,保留了選擇性合作的要素,以此凸顯“負責任地管理對華競爭”。這與共和黨保守派主張對華競爭就意味著不接觸、不對話有很大不同。拜登執政一年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詞就從“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①變為“投資、結盟、競爭”三點論②,去掉了“對抗”的字眼。2022年10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雙軌合作”模式,其中一條軌道是指美國與所有國家(包括美國的地緣政治對手)進行建設性合作以應對共同挑戰;共同挑戰則包括“氣候變化、流行病和經濟動蕩等”。對中國而言,這類問題公益性強,攸關國際社會福祉,是一個大國理所當然的關注。全球氣候治理也是中美構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關係的重要內容。截至2023年7月,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克里已會面53次,雙方保持氣候對話與合作,釋放出兩國嚴肅應對人類共同威脅的信號。

  第三,分歧可控。拜登政府認定中國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是美國全球影響力的主要挑戰;同時表示要“負責任地管理兩國之間的競爭”,反復稱要為中美關係建立“護欄”和“築底”。這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越來越聚焦於分歧、爭端和危機,把中國作為對手甚至敵手的成分上升。對美方而言,“管理競爭”或管控分歧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有戰略意圖:一是為了防範危機升級失控,打造對華競爭的終極保障;二是降低中方的威脅感知,誘導中方做出符合美國偏好的政策選擇,限制對美反制能力;三是緩解其他國家對中美競爭、對抗和衝突的擔憂,爭取他們的配合與支持。拜登政府一再作出“四不一無意”“五不四無意”等口頭承諾,可歸入“管理競爭”的一面。③沙利文提出美國對華經濟政策是“去風險”和多元化,而不是“脫鈎”,是把原先針對中國的話術,改變為針對中國所處環境的話術,有意減少對抗色彩,也屬於“管理競爭”。這與中方希望通過管控分歧來穩定中美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改善關係的目的有本質區別。

  第四,矛盾難解。美方通過調整策略,使用“談打結合”“軟硬兼施”、言行不一的辦法來推進對華競爭和控制競爭烈度,其對華競爭的戰略底色沒有改變。尤其是美方始終推進對華科技“脫鈎”、干涉內政、戰略圍堵,導致中美關係的癥結問題突出,矛盾難以解決。一是美國對華科技戰不斷升級。美方以“國家安全”為由,模糊“軍民兩用”界限,加碼對華制裁和出口管制,瞄準高科技、投資、關鍵產業鏈供應鏈等,打壓中方優勢產能,為中國科技發展“限高”。據美商務部數據,截至2023年5月31日,被列入各類清單的中國實體有近7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拜登政府時期新增。2022年,中國出口許可證的申請數量同比下降26.2%,平均申請時間由2021年的76天增加至90天,遠超其他國家43天的平均用時。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