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際金融體系重建,中國能做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09-03-31 10:53:08  


3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英國首相特使戴維斯。王岐山表示,G20集團的目光不能僅限於自身的需求。(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文章“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建,中國能做什麼”,文章說,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理當承擔其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中國要積極參與改革,但中心的任務還是把自己的內部事情辦好,尤其是要把各方面的制度建設好,達到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可持續發展。全文如下:

  中國自鄧小平時代所選擇的“韜光養晦”國際政策取向,可能因為西方美國的金融危機而要告終了。這不是說中國要放棄這一堅持多年的政策,而是說中國是被迫推到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心的。

  已經有人把現在的中國比喻為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當時英國的財力耗盡,美國成為主要的債權國,但仍然不具備維持一個開放的國際經濟秩序體系的領導能力。也就是說,英國無能領導,而美國不願意領導。

  這和今天的中國有很多雷同之處。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儘管中國也一再明確表示會承擔與自己的能力相應的國際責任,但領導人明確意識到,中國不是美國西方和世界的救世主,中國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問題是,外界並不這樣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因為西方危機深重,沒有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就不能拯救危機,更不能重建未來的國際金融秩序。而在新興經濟體當中,只有中國才具有強大的能力。

  因此,金融危機以來,儘管西方也有些人想把中國作為危機的替罪羊,例如批評中國的高積蓄率導致了金融危機,但總體上西方對中國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很顯然,隨著G20的臨近,西方的這種聲音越來越強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望也同樣高,希望中國能夠領導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建。

  中國顯然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在G20前,中國金融經濟領域的主要人物包括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前後發表文章,一改往日“不作聲”和“少作聲”的做法,明確闡述了中國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