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須主動尋求並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09-04-14 09:06:58  


 
  今年前兩個月,在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動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26.5%的同比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5.2%。全國發電量也出現了回升。

  證券市場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揚行情,很多新基金的發行隨之也創下新高。截至4月8日,今年成立的基金達33只,規模較去年有較大幅度增加。僅一季度成立的基金就達22只,募集規模達454.26億元。在這些新基金中,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有13只,總規模為238.58億元。

  的確,宏觀經濟正在好轉,至少沒有進一步惡化。無論是房地產,還是汽車銷售數量都出現明顯回升勢頭,而這兩者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拉動力量。其他方面,比如從能源、原材料交易數量和交通運輸物流數量明顯回升等方面,也能感受到中國經濟開始恢復活力,各地旅遊的人也明顯增多起來。

  但我們的全面判斷顯然不能僅僅建立在短期有利數據的基礎之上。為了恢復信心,政府全力以赴地動員各種資源,雖然能夠產生一定的預期效果,但是同時也擠壓和占用了本來可以用於其他方面的資源,因此短期刺激的機會成本可能是巨大的。

  近期中國銀行業信貸擴張的規模是史無前例的。新增銀行貸款5萬億元以上的官方基調,為信貸規模的繼續擴張掃清了障礙。預計今年新增貸款可能達到6萬億,如經濟形勢仍無顯著改善,政府可能進一步通過行政干預擴大貸款規模,所以6萬億也未必是極限,並且新增信貸主要投向大型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19家商業銀行5000萬元以上客戶的貸款集中度達到60%左右,而市場通常的標準是大客戶貸款應保持在40%左右。根據以往的經驗事實,政府掌控的大型項目,除效率低下,還存在較為普遍的腐敗與浪費現象。如果超大規模的銀行信貸過於集中投放,有可能將產生大量壞賬,並積蓄顯著的金融風險。

  從企業角度來看,受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勞動力工資成本提高,融資困難和融資成本提高,節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費用增加等因素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增加較為明顯。另一方面,隨著總需求增幅放緩,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提高產品銷售價格轉移成本上升壓力的空間有限。2008年家電產品、轎車產品等醞釀的提價最後都不了了之,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價格水平還有所下降。

  從供求總量與發展機制的關係格局來看,未來的主要威脅不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而是經濟增速放慢。為此,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

  筆者由此認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未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當有限,主要集中在與出口產業相關的經濟領域。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充其量不超過30%,而70%以上的影響因素主要是長期高速增長所累積的結構性矛盾與體制性缺陷所造成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