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企業家的本土傳統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9:02:54  


 
  前些年,當我們聽到個別企業家呼喚工商文明的聲音時,可以說,這個新階層當中至少有人開始在思考比利潤、比金錢更深刻的問題了。如果說,這樣的聲音還只是停留在言論層面的話,那麼在“5•12”地震中某些企業家的行動則把企業家如何承擔社會責任這些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在思考這些問題時,由於本土資源的匱乏,人們常常把眼睛投向異域,西方那些第一流的企業家的作為和表現成了許多人掛在嘴邊的話題,也就是說,在討論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精神背景和企業家意識時,我們的參照系常常來自橫向的外部世界。這個時候,縱向地追尋我們自己本土的企業家傳統,回望歷史煙塵中被掩埋的那些身影面容,挖掘那些曾經在幽暗的歷史長夜裡一閃而過的經典範例,變得猶為迫切。

  我們在討論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進程時常常會想到“路徑依賴”這個說法,那些在工商業領域積極競爭、走向國際市場的新興企業家追根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的根追到徽商、晉商的身上,追到紅頂商人胡雪岩那裡,這些題材已產生了大量的虛構文學、電視劇,他們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他們的經營技巧、商業智慧以及和官場打交道的能力,都成為人們學習的樣本。杭州的胡雪岩故居、胡慶餘堂,山西太穀,祈縣的那些百年老宅,幾乎都成了朝聖的地方。

  但這個根實在是追錯了地方。儘管他們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大,甚至可以富甲天下,也形成了自己的商業傳統,其中蘊涵著許多值得肯定的因素,比如誠信為本的理念等等,但是,他們都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產生於一個封閉社會當中,經商只是他們附屬於絕對皇權之下的一種謀生方式,缺乏自身的獨立性,經商不能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內在追求。他們頭上還籠罩著不可超越的官本位的障礙。

  只有到了晚清,時代發生重大變化,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後,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高漲,外國企業在中國的通商口岸紛紛生長起來,洋貨占領市場,刺激國人自辦企業,以尋求救國之路時;特別是經歷了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變局,皇權衰微,甚至連朝廷都公開獎勵投資工商業,不惜以子爵、男爵來獎勵投資者,並且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障企業的創辦和經營,此時才有可能出現新型的近代工商業以及新型的企業家階層。

  我們知道,創立湘軍,幫助清廷削平太平天國的曾國藩,號稱“中興名臣”,功高震主,顯赫一時,也不過得了個侯爵,長盛不衰的李鴻章只是個伯爵。而到了晚清,一個人憑投資辦企業就可以得子爵、男爵,光宗耀祖,對一個官本位根深蒂固的民族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

  當代企業家階層的重新發育和起步大致上已經30年了。3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大半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30年為一小世,這是一個回頭總結的時刻,也是一個再次出發、找到一個新起點的時刻。此刻,我們回過頭來尋找中國本土企業家曾經的傳統,看看前人曾經達到的高度,站在前人的起點上,比完全從零開始要好得多。一旦找到了真實的根,明白自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民族的土壤裡面生長起來的,這個新興的階層就將擁有一個可以依托的精神背景,不再是依附在虛無縹緲的東西上面,也不至於只能到域外去尋求自己的精神資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