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俞曉群:歷史在“糟粕”處斷裂

http://www.CRNTT.com   2009-05-20 12:03:57  


國學大家季羨林。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訊/廣東南方網昨天登載知名出版人俞曉群的文章”歷史在‘糟粕’處斷裂”,全文如下:

  10年前,也就是1999年1月12日,季羨林先生在《精華與糟粕》一文中說,最近他胡思亂想的老毛病又發作起來,狂悖起來。原因是那個“最近幾十年”流行的口號,名曰“批判繼承”,也就是要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分清精華與糟粕,繼承前者,批判後者。他經過苦苦思索後發現,這話說得不對呀。其一,在許多情況下,精華與糟粕是分不清的;其二,在更多情況下,兩者是可以轉變的。比如近百年來,從“打倒孔家店”始,儒學時而糟粕,時而精華,不知轉變了多少回?再如“文革”中天經地義的“鬥爭哲學”,不是早就成為今日的糟粕了麼?說到這裡,季先生嘆道,卻原來這貌似“先驗”的命題,竟然近乎套話;不動腦筋,更會成為廢話。 

  讀此文,我一直感嘆季先生目光敏銳,言辭厲害。不過總是覺得,在“批判繼承”的問題上,他所說的觀點與人家追尋的目的,本不是一件事情。比如說“精華與糟粕分不清楚”,怎麼會分不清呢?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政治家們運用“二分法”,將中國文化不知“批判繼承”了多少回。借用一個時髦的詞匯,他們的手中握著一個共同的利劍,那就是“政治正確”。有了它,什麼事情都能夠搞清楚,何況文化呢?至於“精華與糟粕的轉變問題”,那就更不是一些“實用主義群體”需要關心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不能輕下“套話”的結論,更不能輕言“廢話”一類的狠話,因為在許多時候,他們是在“救國家於水火”的呀,不是在做紙上的遊戲。 

  讀此文,我也鬥膽地“胡思亂想”了一會兒。發現一個歷史現象,那就是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為了得到某種利益,一次次“去其糟粕”,結果卻造成了歷史文化的一次次斷裂。比如,當年秦始皇焚書,李斯說,為了避免儒生們“道古以害今”,有兩類書必須燒掉,一是秦國史記之外的史書一律燒掉;二是私藏的《詩》、《書》與百家語等一律燒掉。那保留什麼呢?“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這是典型的歷史二分法,瘋狂地“去其糟粕”,留下的“精華”卻少得可憐。它可不是套話或廢話,秦始皇批示“可”,武士們就真的燒殺起來。那一場空前的文化浩劫,在歷史的書卷上,留下大塊的空白。它們不正是那些被焚毀的“糟粕”的痕跡麼? 

  就這樣,“糟粕”去除了,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因為他們殺錯了對象,因為最終推翻秦朝的人,都是些尚武之士,“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不過,李斯的獻策卻名垂青史。數千年來,無論人們怎樣罵秦始皇、李斯滅絕文化,明里暗里崇拜“焚書坑儒”的,還是大有人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