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中國采購團四面出擊的三層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09-06-13 11:17:02  


中國采購團與德國企業簽署總額逾100億美元的合同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訊/中國采購團四面出擊,幾乎是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滿目蕭瑟中僅有的一抹亮色。上海證券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文章表示,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多少有些被動派出的采購團不同,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四面出擊的中國采購團,要主動得多。可以從三個層次分析其意義:

  第一個層次,對於擁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國家而言,危機從來就是擴大進口的良機,因為危機會迫使賣方降低要價,并放鬆出口管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進口必要的技術和設備;作為“世界工廠”,中國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作為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我們有充足的支付能力,需要盡快把手頭燙手的美元花出去。既然如此,只要保證擴大進口先進技術裝備不損害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的努力,切實防範進口貿易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充分利用危機機遇擴大進口,運用采購團形式開展集體采購,還有可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交易條件,何樂而不為?

  回顧歷史,我們已有過利用西方經濟危機大規模進口設備的成功經驗。1973年至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是截至1990年代的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此前先後遭受西方和東方集團全面貿易封鎖的中國,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尼克鬆訪華簽署《上海公報》、取消對華貿易禁運的有利時機,啓動了“四三計劃”,即用43億美元(後來追加8.8億美元)集中進口上百項成套設備和單機,成為1949年之後的第三個技術引進高峰。在這個計劃中引進的4套大化纖裝置,對解決中國人民穿衣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解放出了一批棉田;引進的13套大化肥裝置又和自主研發的良種技術、建設水利設施一起,奠定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業騰飛的基礎。

  此前中國赴歐采購團簽署的采購合同中,包括高檔轎車、名表等奢侈品,在國內社會上引起了不少非議。但既然國內存在這樣的購買需求,與其讓國內買主萬裡迢迢飛赴歐洲采購,何如由內資商業企業采購後在國內銷售?在後一種情況下,至少我們還能得到流通環節的利潤。

  第二個層次,鑒於全球經濟危機已激發了世界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而中國是這股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我們派出采購團,正是為遏制貿易保護主義作出表率,盡力維護全球貿易體系不因保護主義浪潮而分崩離析,歸根結底有助於保護我們自身利益。

  第三個層次,中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黑雲壓城之際派出大型采購團,有助於在國際社會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國際經貿和政治規則形成過程中取得更多話語權力,也為自己贏得更多盟友。

  文章最後說,“派遣采購團政治意味大於經濟意味”——某些輿論如此斷言。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斷言沒錯,上述第二、第三個層次是經濟,也是政治。國際經濟競爭的最高層次,就是規則制定權力的競爭,就是政治的競爭;只要有助於為我們的經濟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只要有助於提升我們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力,我們就該理直氣壯地投身於這種政治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