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造假的學術與污染的社會空氣

http://www.CRNTT.com   2010-03-22 10:23:52  


形形色色的學術造假行為,最終都可以歸於“名利”二字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訊/光明網《光明觀察》今天刊發評論員李詰的文章“造假的學術與污染的社會空氣”,文章指出,學術界是社會最後的一塊淨土,守住學術領域健康、嚴謹的學術空氣與學術氛圍對於一個社會保持精神層面的健康與和諧的生命狀態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如果在一個社會與時代之中,神聖的學術領域亦不能維持基本與正常的學術空氣與學術環境,那就說明這樣的社會與時代正處於社會精神與社會道德失衡與敗壞的我們必須引起高度警醒的關鍵性的十字路口。學術腐敗,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何處不能腐敗?詳細內容如下:

  據中央電視台3月20日《焦點訪談》報道,西安交通大學6名老教授連續兩年多對該校一名博導涉嫌學術造假進行了實名舉報。西安交大能動學院教授、原博士生導師李連生2007年申報了教育部科技進步獎,然而45歲的李連生卻並沒有專門從事過報獎專業的研究。據舉報人西安交通大學楊紹侃教授等人調查發現,報獎材料中存在嚴重竊取他人成果的行為。今年年初,李連生被撤銷了博導資格。 

  應該說在這次公諸媒體的學術造假事件中,令人感到格外驚訝的不僅是造假事件本身,6名教授實名舉報之後西安交通大學校方以及評獎與鑒定各方對此事件所持的極不正常與嚴謹的態度,才是更讓人擔心的焦點所在。在舉報事件發生之後,西安交大校方領導曾經這樣對參與舉報的教授表態,“你們這個舉報,弄得校領導50天來日夜不得安寧,你是始作俑者。我現在宣布,如果你們願意退出6人,馬上舉手,回頭說明也行,還為時未晚。你們如果是為了利益,我們可以轉達李連生們,讓他們把教育部一等獎勻給你們一些。” 

  造假事件發生之後,評獎部門不想得罪報獎者和報獎單位,鑒定專家出於交情,只是走個過場,學校方面則為了維護所謂的聲譽和排名,對造假現象消極處理,這樣的學術生態不能不讓人倍感憂慮。學術研究成果是一個國家科技與整體實力的重要標誌,學術研究領域的造假與腐敗行為,就像一塊毒瘤,它損害社會肌體的健康,製造與縱容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空氣,對變革時代的人心與社會精神狀態構成污染,並勢必將嚴重影響到一個民族的未來長遠發展。如何淨化學術環境,讓虛假、腐敗的學術空氣無立足之地,讓術業專攻、德才兼備的學術人才真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崇尚,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我們今天這個激變與轉折時代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而縱觀當今的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堅守著整個社會道德底線的最後陣地的學術領域的造假與腐敗行為也已經絕對並不是稀罕事件了。據《中國青年報》3月16日報道,一位深陷“抄襲門”的大學校長,你說不清他的那些“成果”有多少屬於學術能力,有多少只能歸功於行政職務: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專著10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9項,並取得多項教學科研成果。但能被確定的事實是:他擔任校領導期間撰寫的博士論文整段整段地抄襲。在學術界眾多造假與腐敗事件之中,暴露出來的還僅僅是少數。去年7月,中國科協發布了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這份問卷量達3.2萬人次的報告展示出一幅更加“宏大”的圖景:調查顯示,分別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和“一稿多投”現象相當或比較嚴重,認為“侵占他人成果”現象相當或比較普遍的比例高達51.2%。 

  形形色色的學術造假行為,最終都可以歸於“名利”二字。利益導向是真的指揮棒,踏實做學問費力不討好,沒有出頭之日的高校學術環境導致投機取巧者越來越多,學術泡沫和垃圾占領學術研究的主場——年輕人一進入高校,現實就教導他們:用誠實的學問獲取誠實的報酬不是明智的行為,人際資源才是生產力。這樣下去,恐怕連建立一個健康的學術梯隊都成問題,因為站在梯隊上的人無心向學一心謀利,而投機取巧從來都是學術的天敵。溫總理批評一些大學功利化,什麼都和錢掛鈎。高校淪為名利場,並在很大程度上扼殺著學術創造的活力,它導致的一大惡果就是使得利益導向由學術為重轉向“老實人吃虧,善鑽營者得利”的惡俗的社會現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