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章念馳:走出兩岸關係盲區

http://www.CRNTT.com   2010-04-05 00:04:57  


在“和平發展期”,最大的共識是“和平發展”。
  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發表專文《兩岸關係中的盲區芻議》。作者指出:“兩岸關係由於觀察者的立場、思維、環境、受教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看法差異在所難免,當然這中間還有不少盲區,影響了我們的判斷。”作者呼籲:“我們要用更開放的胸懷去擁抱對方,組成更廣泛的民族復興的統一戰線,走出過去,走出盲區,從而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大局和主動權。”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關係由於觀察者的立場、思維、環境、受教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看法差異在所難免,當然這中間還有不少盲區,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在此擬作一番芻議。

  要用“三四四”觀察法去觀察兩岸關係

  幾乎任何人對兩岸關係都會說上一大套己見--這的確是每個人的權力--兩岸關係被少數人壟斷的時代應該結束了。但兩岸關係有許多特殊性和規律性,加上它的敏感性與重要性,又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可以取代的,它畢竟是一門嚴肅的學科,要用科學態度視之。兩岸關係呈現的每個現象,應該說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受到中國、美國、中國台灣地區三大因素的牽制,受到“四場選舉”的影響,是四代人不同思考的結果;因此我主張以“三四四”的方法論來觀察台海問題,力戒主觀與片面,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一、兩岸關係取決於“中國、美國、中國台灣地區”三方的博弈

  兩岸關係應該是中國的內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說,兩岸關係中任何一個現象與事件,又都是中國、美國、中國台灣地區三方相互牽制和博弈的結果;如果我們不從這三方互動去觀察問題,往往只能看到一個局部,而不知全貌,會影響判斷與決策。

  就近六十年兩岸關係而言,前四十年屬“兩蔣”時代,蔣介石與毛澤東雖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兩岸無法統一,主要是受制美國因素,美國欲將台灣作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來遏制大陸,當時大陸與台灣無法擺脫美國的戰略牽制。後二十年是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他們大肆“去中國化”,欲求“台獨”,大陸與美國都無法遏制它的一意孤行,島內因素顯然大大超越了中美因素。2008年台灣再度政黨輪替後,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三通”成了島內多數人的追求,大陸的影響力與實力,對美台關係有了較大影響,成了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但三者之間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單獨決定或主宰兩岸關係,這就是當今“和平發展期”中的政治現實。

  兩岸關係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或每一個動作往往也包涵著三大因素的互動,三方無不根據自己的國情(地區情)、社情、民意、戰略、利益……而決定進與退、收與放、取與予、戰與和……,而沒有絕對不變的原則與政策。有些問題看似島內問題,而實質是來自美國的影響,但最終還要看我們的反應,才會有一個結局。這種關係就如同一個變化著的不等邊的三角關係。

  即便我們有一天實現了完全統一,如同港澳回歸了,我們仍不能排除其他國家在這個地區的利益,因此我們不能把兩岸關係僅僅看成一方或兩方的事,而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問題與思考問題,養成雙贏多贏思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