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20年後看東歐轉軌

http://www.CRNTT.com   2010-04-21 08:38:11  


街頭所見的一幅畫:“你參加紅軍了,你參加志願軍了嗎”?現在已被解構成“你今天玩桌球了嗎?”等等
 
當事人20年後看東歐

  第一要談一下當事人,也就是劇變推手,他們是怎麼看東歐的。去年11月在倫敦經濟學院舉行了一次蘇東劇變20周年的討論會,劇變中的主要人物都到場了,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前斯洛伐克總理楊•卡諾古斯基、前波蘭總理別萊斯基、前匈牙利外長耶森斯基等人參加了名為“鐵幕崩潰20年後,我們的夢想真的成真了嗎?”的會議。從他們的發言可以看出,他們有很強的失落感,覺得社會不需要他們,而且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轉變:網絡媒體,對人們的通訊方式和交往方式有一個非常大的改變。這些人有一種失落感。

  他們自己回頭看這20年,他們有什麼樣的看法?

  哈維爾說,1989年的想法基本實現了,沒有背叛和放棄。不過從形式民主邁向真正的民主,這個路還非常遙遠。如自由選舉、多元化體系、行政向議會負責、以及自由的表達,這些方面都已經實現了。但是從政治文化上來說,他們認為整個社會的建構還不夠,哈維爾覺得他在1989年之後做了很多的錯事,就是太相信經濟學家。這個跟哈維爾本身有關,因為他是一個劇作家,又是一個道德主義者,捷克是比較崇尚哲學的國家。他說他一直認為經濟改革很複雜,但是經濟學家把它弄得更複雜了。他過分相信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是專家,雖然與他們的意見不合卻還是支持他們,有些常識性的東西,回到常識真的不複雜。他說,其實我在任的時候,沒有做到一個徹底的道德主義者。

  1989東歐劇變有幾個特征,第一特征就是突發性,幾乎無人預料得到;第二是非暴力,即“天鵝絨革命”,他們認為這是1989最大的一個貢獻。如果1789法國革命的圖騰是斷頭台的話,那麼1989年劇變的標志是圓桌。他的行動主體不是階級聯盟,而是廣泛的社會大聯合,運動的高潮不是恐怖暴力,而是妥協談判,抗議運動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全新的烏托邦,而是世界其他地方已經存在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經濟安排”。所有人不可能用暴力來實現目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原來是因為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事件之後,蘇聯怕各個國家都能夠調動軍隊,尤其是調動野戰部隊,規定任何國家調動部隊必須要有兩道手令,一個就是華約總司令的,一個就是所在國。這兩道手續齊全,才能夠大規模地調動武裝部隊。在蘇共二十八大以後,戈爾巴喬夫就已經放棄了這一點,到1989年時很多國家也的確有過這種鎮壓的想法,但是調動不了,為什麼?像羅馬尼亞的國防部長就自殺了,他自己可以下調,但是華約這道手令已經沒有了,華約的這個,戈爾巴喬夫基本已經放棄了,但又沒有一個明文的規定,在誰都不負責任的狀況下,部隊沒有辦法調進,所以,所有的人只能坐下來談,坐在圓桌上討論。後來就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大聯合。像俄國,坦克上街了以後,也會調轉槍口,他們認為東歐其實在劇變前,很多人並不渴望資本主義,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東歐人主要是渴望自由的生活,他們認為在蘇維埃帝國的壓制下,人們都有一種恐懼感,這個粗糙的意識形態的灌輸和普遍的權威主義,長期以來,帶給人們一種恐懼感。

  東歐國家和俄羅斯不一樣,因為他們的社會主義不是原生態的,是靠坦克輸入的。東歐各國內部本來就積蓄著長期的民主化衝動,有公民社會的暗流,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其民主化是自下而上推動的,而另一些國家的民主化更像是從天而降,突然有一天老大哥說,隊伍解散了,你們自謀出路吧,於是政府稀裡糊塗披上了民主化的外衣,這種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注定了它的空心型。在東歐民主化的衝動強於市場化。對經濟轉軌批評多,但罕有對1989年劇變的批評。

如何全面客觀地獲取東歐的信息 

  我們國內怎麼看東歐的報道,如何全面地看東歐的信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