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揭開湖北三千抗戰將士遺骨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0-09-05 09:26:07  


 
  深夜血戰

  1941年冬天,預四師奉令全師開赴曉溪塔地區,準備與日軍作戰。那日當晚該師三個團冒著淩厲的寒風連夜出發。

  某日凌晨一時許,師指揮部向10團下達了夜襲沙壩店子日軍據點的命令。約二點時分,主攻團進入預定區域,在離敵軍陣地約300米的山地中潛伏下來,工兵排餘排長帶領1人在前面排除障礙,他們摸到敵前沿陣地,用虎口鉗子剪斷敵人第一道鐵絲網,又順利地剪開了敵人第二道鐵絲網,把敵人的陣地撕開了一個口,10團向前躍進了100多米。

  當我工兵剪第蘭道鐵絲網時,觸動了敵人的警報,一時敵軍軍犬狂叫,照明彈立即升空,我部1000餘人頓時暴露幹日軍視線與火力網之下。此時此刻,似乎除了主動進攻已別無良策,團長立即下令強攻衝鋒。敵陣中六挺機槍一齊向我軍並火,我軍一無掩體,二無戰壕,一排排地被敵火力掃倒。衝一次倒一批,二營營長當即陣亡。

  第二次衝鋒時全團已傷亡過半。三營高營長冒著彈雨,帶領50多人從側面遷回,接近敵陣,連炸敵碉堡兩個,接著與300多名日軍短兵相接,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肉搏戰,終因寡不敵眾,我50多名官兵全部與敵同歸於盡。10團在此次血戰中,僅剩下1人。

  3000將士埋葬在金魚坪的山坡

  75軍的野戰醫院那時設在南邊村的養老坪,也就是現在的金魚坪。

  這裡與易行錫的老家只隔著一條河。關於野戰醫院的一些情況,十六七歲的他是親眼所見。

  入伍前,他每天都看到成批的傷亡戰士從前線運回,輕傷員住輕傷室,重傷員住重傷室,死了的立即掩埋。

  由於日軍封鎖了我軍的運輸線,醫藥奇缺,全靠人工從三鬥坪下面的地方運送,數量有限,而且不能及時送到。因此,一般到了重傷室的戰士,百分之百的無救了。

  有一次,擔架排三天沒回後方,醫院就死了60多個傷員。起初的對死去的還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一個土坑掩埋,坑裡墊一點稻草。後來戰爭激烈,傷亡人數倍增,醫院就顧不過來了,幹脆幾個人一個坑或幾十個人一個坑。

  在預備第四師駐南邊村的4年多時間裡,養老坪野戰醫院後面的山坡上,一共掩埋了3000多位抗日戰士的忠骨。凡排長以上的軍官都單獨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集中刻在幾塊大石碑上。易行錫記得其中一個石碑上刻有800多名士兵的姓名。

  殘碑銘刻“不成功,便成仁”

  本報宜昌訊(特派記者羅京 瞿淩雲)昨日南邊村村民易生錢說,當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野戰醫院就設在他奶奶家。父親易順滄是當時村裡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和預備第四師的官兵交往較多,對該師情況較了解。“小時候,爸爸總是給我講這段歷史。”易生錢回憶說,父親介紹過,有一位名叫郭德章的督戰官,是浙江奉化人,當時受國民黨第6戰區委派,在南邊村督戰,後來病死安葬在京魚坪。郭德章也是長眠於此的唯一一位將官。易生錢說,他爸爸也講過,有2個中校也埋葬在京魚坪,其中一個叫卿國權。

  73歲的村民秦德標出生於南邊村,回憶起小時候5、6歲時的經歷,老人記憶猶新。“1942年,時任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師長傅正模在南邊村買下30畝地用作陣亡將士公墓,並在旁邊建了一所野戰醫院。”秦德標說,“將士在戰鬥中受傷後都被送到這裡治療,由於醫療條件簡陋,不少人都不治身亡並葬於公墓,埋在這裡的除了陣亡將士,還有許多死亡的當地支援前線、運送生活物資和武器彈藥的民夫。”

  在山坡上有一塊殘碑,是傅正模師長為陣亡戰友所立,上面所刻的“不成功,便成仁”幾個字依稀可見。

  昔日陵園已成山田 村民記憶拼出大致輪廓

  本報訊(特派記者記者羅京 瞿淩雲)南邊村金魚坪,依山傍水,視野開闊,在當地人眼裡,是一片難得的風水旺地。這塊土地下埋葬著75軍陣亡烈士的遺骨,然而多年前先是被村民所建房舍侵占,後又開荒被墾為農田,現在則因宜巴高速公路的建設才重新被發現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昔日莊嚴的墓地,如今上面掩蓋著一堆堆土方。昨日,在金魚坪,幾位村民用記憶為記者勾勒出它的大致輪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