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開放是中國政治改革的生命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9:17:09  


 
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開放路徑
 
  從開放性來看中國的政治改革就有很多大文章可以做。它主要涵蓋三個主要的領域。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的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已經涉及到兩個最重要的領域,即執政黨的自身改革和社會民主。此外,開放性也必須體現在政黨和社會的連接領域。

  就黨內民主來說,現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黨內集體領導、票決、權力交班等。這些是最基本的,但還不夠。如上面所討論的,要把那麼多的利益表達和聚合於一個政治過程之中並不容易。沒有一個良好的利益協調機制,體制內就會產生衝突。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各社會階層和利益進入這個政治過程並不是同步的,這就要預防黨內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如果先進入者操縱這個政治過程,那麼政治公平就無從談起。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封閉的政黨是不可持續的,但一個開放的政黨是可以持續的;一個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黨是不可持續的,但一個能夠代表各個社會利益的政黨是可以持續的。

  如何維持黨的開放性?中國已經有了一條途徑,即通過公務員系統的考試制度錄用人才。這和傳統的科舉考試制度類似。當然,這條途徑的有效性取決於教育制度本身的開放性。

  更為重要的是,執政黨必須向社會開放,吸納社會精英。到目前為止,中國共產黨的精英,大都是從黨內體系培養的。在很多時候,由於制度不完善,精英培養制度演化成實際上的精英淘汰制度。因為主要從內部培養黨的人才,基本上都是那些官僚型官員。

  官僚化嚴重,也使其培養的官員變成官僚而非政治人物。同時,也因為官僚化,政黨對社會的開放性不足,政黨就會失去和社會的關聯點。

  執政黨如何實現向社會開放?這可以向新加坡學到很多經驗。新加坡是一黨獨大,但政治體系是向社會開放的。在新加坡,政府的官僚系統公務員是內部選拔的,但其政治精英,很多是社會為執政黨培養的。或者說,很多政治領袖都是非執政黨自身培養的,而是從社會吸收進執政黨的。在上世紀70年代,人民行動黨吸收了後來成為總理的吳作棟和副總理的陳慶炎。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吸收了現在的總理李顯龍和副總理黃根成等精英人才。

  執政黨吸收社會培養的人才,意義非常深遠。首先,執政黨幹部來自社會,執政黨能夠和社會維持有機聯繫。這樣的人才,能夠更好地表達和代表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社會對他們的認同度高,他們進入黨,就強化了執政黨的合法性。這是執政黨保存權力不變質的一個有效方法。第二,減少腐敗。這些人本來就有很好的經濟基礎,腐敗的可能性大大減低。就是說,他們進入執政黨,擔任公職,並非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為社會服務。第三,培養的成本很低。

  在人民民主或者社會民主方面,開放政治要繼續鼓勵和推動各種形式的民主實踐,包括協商民主和參與民主。現在把社會民主僅僅理解為選舉是不夠的。實際上,在地方層面,更為重要的是各種制度建設,或者說治理制度。

  選舉式民主主要是為了產生地方組織或者說地方的接班人問題(或者權力繼承問題)。一旦在地方放開選舉,就很難產生一個有效的政府。而參與式和協商式民主是為了改善現存地方政權的治理能力。預算公開、決策過程公開、公民社會建設等等都是地方民主的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