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陳癸淼:中華民族愛和平 復興求大同

http://www.CRNTT.com   2011-02-03 00:11:47  


 
  二、文化提升與強固了華族

  中華民族的文化成熟並定型於周文。夏朝與商朝各有其文化,但是周公的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則是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禮是嚴肅的,重人與人間的分際、要求人人保持應有的距離而不可逾越,重點在節制言行;而樂則是愉悅的,打破人與人間的分際距離、節制,禮與樂有其矛盾性,但是在周公的製作規範下,禮、樂成了相反而相成、相輔而相成的創作。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就是這種禮樂的相反而相融,相輔而相成,把中華民族的野性化掉。透過禮、樂、射、禦、書、數的六藝加上詩、書、易、禮、樂、春秋的六經之教育與教養,達到人文化成並提高人文素養,使華族進入文明人的境地。周公所建立的文化具有廣度與深度,所以孔子以“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加以讚歎。雖然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是亂世的現象。孔子從源頭讚美“周文”,“周文疲憊”時則努力想重建宣揚周文。同時把外在的形式的禮樂典章制度轉化為內在的、精神的、道德的、主觀的理念與修養。讓“周文”外在與內在交融並重,提升並貞固了周文的內涵且使之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這主流文化遠高於當時亞洲所有文化,因而產生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效應。尤有甚者,這個傳統文化不但是華族發展的主力,而且也成為馴化並同化邊疆民族的無形力量。

  在悠久的歷史長流中,華族數度而且相當長的時間為外族所侵淩,甚至被完全統治。其大者有東晉時代的五胡亂華,南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宋朝的遼、金、夏等異族的侵佔,元朝與清朝則全面佔有中國所有領土。滿族有其語言、文字與文化,但是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結果是完全漢化。歷史可以証明武力可以強盛於一時,而文化則可以垂諸長遠。全世界的英雄、豪傑、梟雄、猛將都只能侷限其武力於一時一隅,但是以儒、道、釋為主力的傳統文化,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雖古猶新地發展下去。

  三、歷史意識與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重視歷史的民族。就官方而言,歷代大小王朝都有史官,記錄歷史史料,而且後代王朝必定為其所滅的前朝立史。所以幾千年來的王朝都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史料。至於民間,則大多數家族都保有其族譜,現代人可以追溯其二、三千年前的袓先。甚至認為同姓之人,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幾千年來,中國人都堅持“慎終追遠”。

  華族不只重視史料的紀錄與保存,而且有褒貶的史觀。孔子把魯隱西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訖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的史記刪定成書,名為春秋,其主要宗旨在賦予歷史的價值判斷,其論事衡人嚴於褒貶,也因此而收亂臣賊子懼之效。由於史官的褒貶因此讓中國人認為該“留芳千古”而不可“遺臭萬年”。又如:“要對得起列袓列宗。而且不可遺羞遺禍於子孫。”、“國可滅,史不可滅”、“欲滅其國者,先滅其史。”中國人不但活在當下,也活在過去,更活在未來。西方許多國家是靠宗教來團結凝聚其國民意志;而中國人則是把歷史意識與情懷當作凝聚民族的磁鐵,而歷史意識與情懷更激發了歷史使命感。不能成為民族罪人是主政者的自我期許。知識分子也自我惕厲不能成為歷史罪人。撇開政治不談,就以移民而言,在美國除了印地安人外,都是移民。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尤其是唐人街數代居美的華人,其民族意識、歷史認同感是最強烈的。他們仍保有其族譜,仍知其袓先,仍保留中國習俗與倫理觀念。一但祖國有難,仍能出錢出力,奉獻祖國。其他移民就沒有這樣的歷史意識與祖國情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