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版收入倍增計劃的隱憂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08:42:02  


 
  條件與挑戰

  文章認為,從經濟總量的增長和政府減負的潛力上,中國具備增加居民工資的經濟實力。

  連續多年的經濟高增長是提高勞動者收入比例的經濟基礎,換句話說政府與勞動者的分配、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分配失衡問題制約著大多數勞動者的工資增長。

  中國沉重的個人和企業稅賦如果能得到改革,將為增加勞動者工資提供客觀上的保障。目前,中國17%的增值稅嚴重制約了企業提高勞動力工資的能力,高額增值稅的結果是把收入轉移到了政府,從而削減了新興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如果財稅政策通過對民營中小企業實施大規模減稅,以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的商業投資功能和就業安置功能,則為更廣泛的範圍內提高勞動者收入提供了政策支撐。

  再次,中國在降低行政成本上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但是,從政治和經濟管理架構上看,“倍增”計劃短期內卻不具備可行性。

  首先,從工資增長機制上,由於中國目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交織混合的特點,政府難以對市場化運作的企業如同國企和政府機構那樣提出強制要求。其次,現有政府管理體制下,如果重新分割國家財政收入和職工收入的蛋糕,牽涉到龐大的政府體制改革問題,難度極大。再次,中國較高的宏觀稅負,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除處於壟斷地位的國企外,廣大中小企業生存尚存在問題,不具備大幅增加工資的能力。最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濟結構體系,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勞動者工資缺乏生產效率提升上的保障。

  國際分工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決定了,如果中國繼續走世界工廠的路徑,就必須走勞動者低收入的“比較優勢”的路徑,這條路徑走得越久越難以實現轉型。

  由於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國際分工,在中國成功實現產業鏈升級前,如果勞動者成本大幅提高,國際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向資本高回報和勞動低回報的窪地流動,外商投資會逐步萎縮。由於中國工業製造業盈利水平不高,且過多依賴於低廉的勞動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職工工資翻番無異於紙上談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