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阿拉伯王室:“穩定之錨”如何煉成

http://www.CRNTT.com   2011-10-12 10:50:38  


 
  巴林動亂挑動君主國敏感神經

  儘管阿拉伯君主國並未發生傷筋動骨的叛亂或最高領導人更迭,但反政府運動的汹湧波濤,還是使阿拉伯王室面臨空前的危機。巴林、摩洛哥、約旦等國均發生大規模示威遊行,其中被教派矛盾撕裂的巴林,受到的衝擊最大。巴林王室哈利法家族屬遜尼派,但什葉派占巴林人口的約70%,形成了“小馬拉大車”的畸形政治結構。長期以來,什葉派受到壓制,處於無權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狀況遠不如遜尼派,什葉派甚至被剝奪了參軍的資格,擔任政府高官者也寥寥無幾。巴林王室還利用允許非什葉派外國人入籍,企圖逐步改變人口結構。

  什葉派積郁已久的怒火,終於被突尼斯和埃及的變革點燃。大批民眾擁向麥納麥市中心的珍珠廣場,要求國王的叔父——建國以來一直擔任首相的哈利法下台,部分示威者甚至喊出了推翻王室的口號。面對前所未有的執政危機,巴林王室在與民眾對話和武力彈壓之間搖擺不定。當示威愈演愈烈,開始危及王室統治時,哈利法家族決定向海灣合作委員會(6個成員國: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阿曼、巴林)求援。3月14日,海灣大軍通過連接巴林和沙特的跨海大橋進入巴林,拯救風雨飄搖的哈利法家族。此舉是海合會成立30年來首次調動其安全部隊——“半島之盾”。根據海合會共同防禦條例,“半島之盾”旨在抵禦外敵侵略。然而,這支部隊首次出征的使命卻是應對一個成員國的民眾抗議。

  沙特不惜動用“半島之盾”前往巴林維穩,是因為巴林是沙特的“後花園”,兩國關係十分緊密。沙特石油主產區的東部省是什葉派穆斯林聚居地,巴林的動亂如果不被及時遏制,則可能蔓延至沙特,使王室統治面臨威脅。沙特的另一個擔心是巴林什葉派一旦上台,將投靠同為什葉派的伊朗。因此,沙特將巴林視為防波堤,不能容忍巴林繼續亂下去。通過此番武裝干涉,海灣王室建立了一個以教派和家族統治為基礎的“神聖同盟”,劍指波斯灣對岸的伊朗。

  海合會組建“神聖同盟”的步伐並未就此停住。5月10日,海合會在利雅得峰會上宣布歡迎約旦和摩洛哥加入海合會,約旦已正式啟動了“入海”談判。海合會成立30年來,始終緊鎖大門,從未擴編。同處阿拉伯半島的也門,10年前便申請“入海”,至今未能如願。海合會這次一反常態,主動邀請兩個海灣以外的君主制國家加入,其建立阿拉伯“君主國俱樂部”的意圖昭然若揭,一個“阿拉伯君主國俱樂部”在這場運動的風雨中呼之欲出。

  除了政體和教派相同,摩洛哥和約旦與海合會成員國幾乎不具有任何結盟的理由。海合會匆忙推出擴容方案,目的有二:一是拉攏阿拉伯君主國“抱團取暖”,共同應對統治危機。民眾抗議示威浪潮在同種文化和同種政治制度國家的傳導效應決定了,只要有一個阿拉伯王室倒下,就將成為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動亂將不可避免地蔓延至其他君主國,掀起運動的第二波——旨在推翻王室統治的“革命”。阿拉伯媒體不無諷刺地說,海合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變成了“海灣抵禦革命俱樂部”(Gulf Counter-Revolutionary Club)。此外,穆巴拉克的悲慘結局讓阿拉伯君主們不寒而栗,他們認識到,在民主浪潮襲來時,他們也會像穆巴拉克那樣,被美國人拋棄。二是聯手抗衡伊朗。在伊朗崛起引發的安全困境下,海合會國家充滿危機感。約旦和摩洛哥這兩個反伊朗的“急先鋒”,此時便成為海合會拉攏的首選對象。2004年,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公開表示,中東地區正在興起一個從伊朗延伸至黎巴嫩的“什葉派新月帶”,約旦還派兵參加了海合會在巴林的“維穩”行動。摩洛哥則走得更遠,2009年幹脆與伊朗斷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