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臨川:在南海戰或不戰的論調都有偏頗

http://www.CRNTT.com   2012-05-04 09:39:25  


 
  從這一項不完全統計中即可看出,自從美國獨立以後,美國參與的較大規模軍事行動或戰爭就達30多次。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里,美國參與的對外較大規模軍事行動或戰爭就達17次,基本是平均每四年進行一次對外軍事行動。其中自從1990年以後共參加對外軍事行動或戰爭8次,大約平均每3年進行一次對外軍事行動。可是事實是非常清楚的,美國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目前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有軍事行動,就必然破壞了美國經濟建設大局嗎?就必然打破了美國的和平安定和戰略發展期嗎?就阻止了美國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頭號強國嗎?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

  就此,我們已經能夠清晰地看出:那種不分具體情況而把國家對外軍事行動一概看做“會破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打破了國家的和平安定和戰略發展期,阻止國家的崛起振興之路”的觀念,顯然是荒謬和錯誤的。從美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經驗:

  合理、有限度的軍事行動,對於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利益是有正面促進作用的。它本身就是促進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而且在有些時候還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手段。

  而我們也能從別國身上看到一些教訓:

  那些不合理、無限制、窮兵黷武式的軍事行動,就會給國家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害,削弱國家綜合實力,甚至有可能打斷一個國家上升的國勢,迅速由盛轉衰。

  那麼,我們中國又應該怎樣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把握對外軍事行動的爆發點和尺度呢?筆者個人認為,有幾個重要要素:

  一是軍事行動的目標必須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是中國軍事行動的根本出發點。不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軍事行動,都不應該發起。除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之外,其他以單純的意識形態、單純的道義、社會情緒發洩、“天朝上邦”不容冒犯的心理、或純粹以支援其他國家為目的發起軍事行動都是不可行的。

  二是軍事行動必須是形勢不得已而最後採用的手段。軍事行動不同於其他手段,具有破壞力大、凶險因素多、勝負牽動國家命運、對國家經濟等利益有較大牽涉、需要權衡考慮的特點。因此,必須不能輕易發動,而要作為最後迫不得已的手段。這不但是中國對國際世界的負責,也是中國對自身發展的負責。

  三是發起軍事行動必須要確保打勝,事先要有充足的準備,正確的策略,周密的計劃。一場軍事行動,如果目標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那麼還需要必須打勝,才能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如果打不勝,甚至失敗,那就不能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甚至是失去國家利益。這一點是軍事行動的重中之重。不打無準備之仗,平時做好打仗的準備,情況苗頭不對時必須提前做好預案。不在無廟算的情況下草率行動。一旦開始軍事行動,就必須遵守軍事規律,要有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防止無原則的心慈手軟、猶猶豫豫。

  四是軍事行動的力度要合理,不要在不必要的情況下盲目地選擇全面擴大規模戰爭,而要合理地根據對方挑起的事端採取合理規模的軍事行動。既解決問題,粉碎敵方繼續損害我國的能力,又避免過度反應,陷入不必要的全面戰爭和失去國際形象。這樣,才能避免對國民經濟造成損害,避免經濟形勢陷入緊張,避免國力過度消耗,才能根本確保我國的國家利益。

  五是我們應該以某些國家的一些做法為戒,決不隨便以軍事行動推翻他國政府、侵占吞並他國領土。那種恃強淩弱、弱肉強食的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受益,但長遠來看,對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都是一種嚴重的傷害,更可能引起當地國人民的反感和仇恨,最後為長遠利益埋下禍根。絕非聰明之舉。我們的國土就是我們的,決不容許分裂和被別人強占去。但別人的國土也就是別人的,我們也不去分裂和強占來。五千年的高度文化,決定了我們應有高度的智慧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