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三聯書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http://www.CRNTT.com   2012-07-23 15:13:16  


 
  出版家的理想

  1933年,鄒韜奮年第一次流亡海外前曾寫下一段話:“我常勉勵我們的兄弟姐妹們,我們是在一個血腥的黑暗時代,如不為整個社會的前途努力,一個機關的內部如何充實,如何合理化,終不免要受黑暗勢力的壓迫摧殘的。我們這班傻子把自己看做一個准備為文化事業衝鋒陷陣的一個小小軍隊,我們願以至誠的熱血,追隨社會大衆向著光明的前途邁進。”

  生活書店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韜奮先生的預言。然而不管時代如何不堪,他始終保持了那種“傻子”一般的熱忱,從沒有放棄努力,始終懷有理想。如茅盾所言,這便是“永遠年輕的韜奮先生”,“由此可以想象到:要他在一個惡濁的社會中裝聾作啞,會比要了他的生命還難過。他需要自由空氣,要痛快的笑,痛快的哭,痛快的做事,痛快的說話。他這樣做了,直到躺下,像馬革裹屍的戰士”。

  鄒韜奮對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個“永遠立於大衆立場的”新聞記者,他一生都在追求“辦一份為大衆所愛讀、為大衆做喉舌的刊物,辦一個自由的、不受檢查的報紙”。作為一個新聞記者,一個出版家,鄒韜奮所追求的,無非就是思想的自由與說話的自由。

  早在主編《生活》周刊期間,鄒韜奮便嚴守著自己的“報格”,堅持言論自由和精神獨立,使《生活》周刊真正成為“民衆的喉舌”。無論受到了怎樣的外界壓力,鄒韜奮始終堅持編輯與媒體的獨立性。他說:“我的態度是頭可殺,而我的良心主張,我的言論自由,我的編輯主權,是斷然不受任何方面任何個人所屈服的。”他在《生活》周刊上寫文章說:“所要保全的是本刊在言論上的獨立精神——本刊的生命所靠托的唯一的要素。倘本刊在言論上的獨立精神無法維持,那末生不如死,不如聽其關門大吉,無絲毫保全的價值,在記者亦不再作絲毫的留戀。”

  鄒韜奮終生不願當官,只願當編輯、做記者開書店。1937年時,他曾寫道:“時光過得真快,我這後生小子,不自覺地幹了15年的編輯。為著做了編輯,曾經亡命過;為著做了編輯,曾經坐過牢;為著做了編輯,始終不外是個窮光蛋,被靠我過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樂此不疲’,自願‘老死此鄉’。”

  在重慶期間,生活書店負責發行和郵購的許覺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問“抗戰勝利後,中國會成為什麼樣的中國?”年輕的許覺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他拿著這封信去向鄒韜奮請教。“我記得,他當時說,將來的中國,要成為一個人人有書讀,人人有飯吃,人人都有民主權利的社會。他還說,這些要經過很大的努力,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許覺民後來回憶說。

  但韜奮先生的生命終究太過短暫,如果從1926年主持《生活》周刊算起,他才只有19年的出版生涯,他不僅沒有看到他所期望的社會到來,甚至沒有等到抗戰勝利。

  在生命最後時刻,他曾對身邊人說:“如時局好轉,首先恢複書店,繼辦圖書館與日報,願始終為進步文化事業努力,再與諸同志繼續奮鬥二三十年!”“對政治主張,始終不變,完全以一純粹愛國者之立場,擁護政府,堅持團結,抗戰到底,能真正實行民主政治。”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韜奮紀念館提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