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郭震遠:國家認同缺失 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8-31 00:18:00  


 
  總之,一二百年來台灣的發展既與大陸完全不同,也完全不相干,所以,已成為“兩個民族”和“兩個國家”。“台獨”分子們還以新加坡為例,自稱是“華人國家”,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顯然,所謂的“台獨史觀”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和現實。要害在於,一二百年來台灣的發展雖然經歷曲折、坎坷,但從來與祖國大陸的發展息息相關,從來就沒有過一條所謂的與祖國大陸“不相干”的“台灣發展道路”。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中,以及在1949年以後兩岸隔絕的四十年中,台灣的發展一直都是整個中國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陸與台灣的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除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外,大陸與台灣的地緣關係有決定性影響。即便在帆船航海時代,平均寬度僅約150公里左右的台灣海峽,就不是阻隔大陸與台灣的地理屏障,相反在實際上還成為大陸與台灣交流、溝通的主要通道。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新加坡可以成為獨立的“華人國家”,而台灣則絕沒有這種可能。雖然“台獨史觀”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在過去近三十年的台灣特定條件下,卻作為“台獨”思潮的核心,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是導致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明顯缺失的最根本原因。

  “台灣主體意識”,以及由其衍生的“台灣優先”、“對台灣有利”等等,是現在台灣政壇和社會使用廣泛、影響重大的政治辭彙。“台灣主體意識”等辭彙內涵空泛、定義模糊,但“台獨”分子正是利用這些,對之極力鼓吹、拔高,以至於現在“台灣主體意識”等,已在島內具有了難以質疑的道德指標意義。“台獨”分子由此獲得了道德的制高點,從而為“台獨”思潮的氾濫提供了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方面,“台獨”分子以“愛台灣”或“不愛台灣”的道德裁判者自居,揮舞“不愛台灣”的大棒,製造“台獨”的“綠色恐怖”;另一方面,“台獨”分子又利用“台灣主體意識”等的模糊性、空泛性,淡化、掩蓋“台獨”的政治性,以降低台灣民眾對“台獨”的疑慮、擔憂,從而為“台獨”思潮及“台獨”勢力的發展爭取更大空間。所以,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台灣主體意識”等已成為“台獨”思潮最有效的外部包裝,實際上就是推進“台獨”的最有效工具。顯然,“台灣主體意識”等,是以相對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改變了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定,並進而改變了國家認同,成為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日益明顯缺失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台獨史觀”作為“台獨”思潮的核心,“台灣主體意識”作為“台獨”思潮的外部包裝,在近三十年中,二者互為表裡,在推進“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的同時,還直接地改變了島內越來越多人的身份認定,進而導致了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的日益明顯缺失。實際上,台灣民眾身份認定的改變、兩岸國家認同的日益明顯缺失,正是“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的主要表現和結果。所以,對於“台獨”史觀和“台灣主體意識”的謬種流傳,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