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從十八大看未來中國金融市場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2-11-13 08:49:01  


財經評論員 葉檀(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訊/此間每日經濟新聞今天登載評論文章“葉檀:從十八大看未來中國金融市場走向”,內容如下:

  11月11日,金融行業的部分“十八大”代表集中接受記者採訪,金融行業的未來思路大致清楚。

  第一,穩健改革。

  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還是貨幣發放,都強調了穩健改革的重要性。改革必須堅持,進度則由自己決定。

  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利率市場化“速度適當”最合適。從改革開放全過程來看,最近一段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確實在加快。所謂的適當性,表現在最近一年來的貨幣調控政策與銀行業的轉型方面,市場千呼萬喚降息與降准,但央行主要採用的是靈活性更強的回購手段,加上今年以來貨幣發行與銀行貸款增長平穩,沒有因為經濟下行而大規模發放貨幣,也許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大規模發放貨幣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貨幣發放將與7%到8%之間的GDP穩健增長、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

  建行董事長王洪章介紹了利率市場化,銀行業務的調整,包括信貸規模、信貸結構以及議價能力的提高。可以想象,未來銀行的中間業務會進一步擴張,有助於提升溢價能力的與信托、保險等機構的合作會進一步加強,傳統靠利差的銀行模式逐漸向美國式的中間業務模式調整。

  第二,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一方面信貸增量不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業嗷嗷待哺,唯一的辦法是調動民間資金。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提供了一組數據,證明中國民間資金的潛力。2010年中國的儲蓄規模相當於GDP的53%,且過去幾年中國資本都是淨流出,支援了國際上很多市場的發展。但我國A股市場規模僅相當於美國市場的1/5到1/6,在擁有如此大規模儲蓄的同時,很多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提高資源配置、資金利用的效率,為國內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和工具。

  所謂資本市場指的是長期投資,主要集中在股市與債市等領域,房地產已被剔除出局。

  股市幾年來銜枚疾進:2010年上半年IPO融資額2128億元,2011年上半年達1607億元,今年上半年IPO融資總額略超700億元。證監會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包括進入初審、預披露等在內的IPO排隊企業達到765家。未來還有新三板在側,一場著眼於科技企業的融資迫在眉睫。以債市論,前三季度城投債發行量累計高達5500多億元,包括城投類短融、中票和PPN,遠遠超過去年的總發行量4257.4億元。今年初以來,城投債發行量同比增長200%。加上中小企業債,從活躍度看,今年可以說是債市元年。加上近幾年信托業的大發展,社會融資等直接融資手段超過銀行間接融資,必然成為未來的主流。

  在爭奪定價權方面,這幾年陸續推出期貨新品種,以及議題中重啟國債期貨,值得密切關注。

  第三,擴大對外開放,對內開放步伐緩慢。

  對外開放穩健但堅定。周小川提到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快速發展,甚至具體到人民幣與澳元之間的互換,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則提及工行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經驗,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郭樹清提及RQFII即“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應該繼續擴大,證監會與有關部門就RQFII繼續增加2000億元額度一事達成原則一致,2000億元的額度比目前的700億元幾乎增加了近2倍。最近降低企業赴港上市門檻、證監部門到海外路演吸引資金等消息,無不顯示了未來貨幣國際化後資本項目開放的大趨勢。

  相比而言,境內金融改革、降低金融行業門檻方面則乏善可陳。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對各類資本進入銀行業,在標準、門檻和條件上都是統一的,沒有歧視性規定。因此,可能小貸公司與村鎮銀行的改革就暫時沒有必要,推而廣之,目前的地方金融改革到底要改什麼,還不得而知。

  推進市場化、推進審批過程中的公開透明仍是重點議題,公平地說,證監會網站上推出的公示制度、誠信紀錄,已是值得鼓勵的進步。這是證監會可以做,也能在本職內做好的。至於其他改革,牽涉到方方面面,大不易。穩健,是現實,也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