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辨析:悖論康有為

http://www.CRNTT.com   2012-12-23 09:43:43  


 
  政治方面有:尊孔教為國教,選才議政,許民上書,裁冗官,斷發易服改元,開懋勤殿議制度,開制度局等,希望朝廷能破格錄用維新變法人才,建立變法機構。經濟方面有:勸勵工藝,獎募創新,立商政,開農學堂、地質局,築鐵路,廢漕運,裁厘金等,要求保護工商業,發展新式農業。軍事方面有:停弓刀石武試,裁綠營,放旗兵,廣設武備學堂,廣購西方新式武器,大練海陸新軍以強中國。文化教育方面有: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辦學校,譯新書,以培養新人才。

  慈禧太后始終關注改革進程,對光緒帝未經其同意罷免禮部六堂官極為不滿,兩人關係陷於緊張。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第三次聽政,殺害六君子,改革舉措大多被廢止。

  是誰斷送了戊戌維新?這是史家們至今仍聚訟不已的問題。學者袁偉時說,政變是慈禧的斷然措施,老佛爺自然難逃罪責。不過,百年來不斷有人為她辯解。史家們認為,沒有慈禧首肯,光緒皇帝根本不敢幹這麼大的一件事。包括《定國是詔》在內的不少“聖旨”,下達前都曾送慈禧審定。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曾12次專程赴頤和園朝拜慈禧,這些會見絕不僅是禮儀性的。越來越多人認為,把慈禧說成完全因反對維新而發動政變,最少是把複雜的歷史事件看得過於簡單了。

  康有為是戊戌維新的領袖和主要策劃者。除了堅決反對變革的頑固派訾之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維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辦壞了的也大有人在。對康氏的指摘集中在這麼幾點:

  不顧客觀條件,不分主次,冀圖短期內“全變”。百日維新期間發出,絕大部分成為各級官員奉而不行的具文;

  重符號,輕實質,重形式,輕內容,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輕率地侵犯傳統的神聖符號,授人以柄。服式、發式、紀元都是無足輕重的形式,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卻一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乃至包含某種神秘意義的象徵。時至9月,維新事業已岌岌可危,康有為偏偏鄭重其事上書,請求“皇上先斷發易服,詔天下,同時斷發,與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在康氏“以皇上之聖武行之,中國之強,可計日而待也”等取快一時的言詞鼓動下,光緒皇帝在條件不成熟之時,匆忙裁減和嚴厲處理官員,四面樹敵。

  熱衷於軍事政治投機,沒有切實做好基礎工作。最足以體現康氏軍事活動性質的是他們對待軍事將領的態度。在改革遲滯不前之際,康有為等人不是冷靜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歸結為慈禧一人。於是,一個鋌而走險的密謀付諸實施:勾結武將,兵圍頤和園,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報,發動政變,悲劇結束。

  戊戌變法失敗了,康有為亦有諸多可指摘之處,但對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對甲午戰爭後經濟體制改革(儘管幅度極有限)和產業資本的成長,乃至對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統治目標的最終實現,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19、20世紀之交的清帝國接連發生了四件大事:甲午戰敗、戊戌維新、義和團、新政。這是密切相關的四件事,直至最終的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一條因果鏈。

  戊戌變法成耶?敗耶?康有為成耶,敗耶?梁啟超對此有一個極精彩的答案,他在《南海先生傳》一文中寫道:

  凡物必有原動力,以起其端。由原動力生反動力,由反動力複生反動力,反反相動,動動不已,面新世界成焉。惟戊戌之原動力,其氣魄雄厚,其潮勢壯闊,故生反動力最速而最劇,僅百日間跌挫一無所存,而反動力之雄厚壯闊,亦與之相應,其高潮之點極於團匪之禍,神京蹂躪,朝列為空,今者反動之反動力又起矣。自今以往,中國革新之機,如轉巨石於危崖,遏之不可遏,必達其目的地而後已。此事理所必至也,然則戊戌之役為敗乎為成乎?君子曰:成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