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歷史回望:1945年國民議員訪問延安

http://www.CRNTT.com   2012-12-30 09:39:42  


 
早年神交,聽黃講演

  黃炎培生於上海浦東一書香門弟,家道中落,13歲失母,17歲喪父。家境貧寒激發他刻苦攻讀,上個世紀初年考入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1903年開始在家鄉辦學,1906年創辦浦東中學,在當時與北方的南開中學齊名,獲得“北南開、南浦東”的美譽,又陸續參與創辦東吳大學(今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若干大學。1917年創辦職業教育,當代我國的著名人士中有一些曾從師過黃炎培或黃所開辦的學校,如左聯五烈士中的胡也頻、殷夫,數學家華羅庚,會計專家潘序倫,歷史學家範文瀾、羅爾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核彈之父王淦昌,翻譯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堅白、董純才,乒乓球教練付其芳,影星秦怡、陳述等,蔣介石也慕名送來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在溪口蔣家至今保存著蔣經國在浦東中學的文字。

  1920年,美國哲學大師杜威博士應邀來華,五月黃邀杜威在上海舉行講座。布告一發出,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聽講。杜威推崇實用主義,而黃則主張教育要務實,因此,倆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吻合之處。黃在講演中極力抨擊傳統教育的問題,根據自己掌握的數字,每百名中學畢業生中,升學的有多少、失業的有多少,數字詳實、有理有據,說明了傳統教育已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台下聽眾中就有毛澤東。這場講演給27歲的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25年後在延安機場,毛澤東迎接來訪的黃炎培,握著黃的手說:“我們20多年不見了!”黃疑惑不解,毛講述了1920年這段往事。

  1937年抗戰爆發後,黃奔走國事,往來於上海和南京之間,三個月中竟往返9次。那時車舟不便,路途很費時間,黃便途中閱讀,他讀了斯諾的《西行漫記》、毛澤東向斯諾口述的《毛澤東自傳》等等,對這位早已聞名遐邇的中共領袖,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心中很是向往。與黃自己一樣,毛也是長在農村,家境貧寒,倆人雖都學歷不高,但資歷頗深,都屬於經驗型的政治實行家,長於操作,又不乏著述,同時好文擅詩,兼有詩人氣質,黃從這位未曾謀面的毛身上感受到了強勁的吸引力。

“空穀足音,能有幾人”

  二十年代,黃炎培並未見過毛澤東,但認識陳獨秀、李大釗。中共成立前,陳獨秀常來中華職教社訪黃求談。到了1921年,黃耳聞中共即將成立,友人沈肅文建議他去聯繫李大釗,於是黃專程北上,到北京拜訪李大釗先生。倆人相談甚洽,談到形勢、談到各自的做法,相約今後密切合作。之後,黃編輯的《申報》特刊上發表了李的長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即巴黎公社)。

  十年內戰中,黃埋頭於教育,對共產黨知之甚少,但是與當時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對敢於反抗社會黑暗統治的人們寄予同情。抗戰中的重慶,反共高潮迭起,黃應沈鈞儒之請,參觀有其子沈叔羊畫作的畫展,沈的畫上有一把酒壺、幾只杯子,寫著“茅台”二字,沈老請黃題詞,黃忽然想起,前幾年社會上傳說,長征中紅軍路過貴州在茅台池中洗腳。針對此傳言黃題了一首七絕諷喻:“喧傳有人過茅台,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沈自己稱此畫僅為其父“畫以娛之”。然而由於黃題上這首詩,這幅畫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澤東手中,最後掛在延安楊家嶺接待賓客的中共會客堂裡。

  1952年,陳毅在南京設茅台酒宴接待赴南方視察的黃,還提起這首茅台詩,動情地說:“當年在延安讀任之先生茅台詩,十分感動,在那艱難的年代,能為共產黨人說話的空穀足音,能有幾人!”陳當場作詩答謝。

搭台唱戲,艱難合作

  最早代表中共中央與黃正式聯繫的是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徐特立是黃的學生。1938年,徐特立在武漢拜訪黃,第一次恰黃不在,徐留下字條,自稱是江蘇省教育總會講習班學生。第二次又訪,二人相見如故。

  1938年4月,抗戰烽火正濃的武漢,當時第二次國共合作剛開始,周恩來、董必武等代表共產黨加入國民參政會,黃炎培等作為社會賢達也被聘為國民參政員。從那時起,黃與共產黨人開始配合,力促抗日。

  1940年,周恩來從延安到達陪都重慶長住,不久,在黃創辦的中華職教社組織的星期講壇上,請周恩來作講演,聽眾人山人海。這場講演在當時的陪都重慶如同一聲霹靂,轟動山城。之後,黃受到了陳立夫來信詰問,黃回答,此論壇向各方開放,如君有意,也可來一試。陳無可奈何。

  民國之後,黃炎培兩次拒絕出任教育總長,早已有不肯當官的美名。創辦職教社後,面對各方資助,黃從不據為己有,甚至自己不領工資,只取生活費,他的收入只相當於當時上層文化人收入的幾分之一,黃的兒女們從小只能穿著舊的衣服到不收取學費並管吃住的公費學校去上學,後來黃不願斂財的名聲漸起,與不肯做官的美名相並一身。或許為此,實業家們願意把財產捐給黃。至今仍矗立在上海雁蕩路邊的六層樓房,就是當年黃生日時友人的禮贈,這在當時的上海灘是屈指可數的最高建築之一。抗戰中,黃被推舉為國民參政會的抗日募捐委員會秘書長,也不是偶然的。黃六下南洋,向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國的華僑商賈們化緣來大筆資產,援助抗日鬥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