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俞可平:如何防止改革碎片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3-05 08:58:09  


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
  中評社北京3月5日訊/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為此,財經國家周刊日前專訪了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文章內容如下。

  建立超越部門利益的決策機構

  問:深化改革是朝野共識,但如何改革卻爭論不斷。有觀點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各種智囊研究機構,比如各個部委旗下的、體制外的民間研究機構,因為自身固有的利益取向,著重於局部和短期利益,忽視全局和長期利益,對此您怎麼看?

  俞可平:在利益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各個利益群體必然要通過自己的代言人對公共政策施加影響;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必須盡可能地反映社會各個群體的不同利益訴求,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會的利益之爭和政治博弈通常體現為各個智庫間不同的政策倡議。每個利益群體都希望政府政策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但既得利益群體由於占據社會的主要資源,他們對公共政策的影響通常是最重要的。

  黨和國家的決策要不被既得利益群體綁架,決策者僅有“執政為民”的意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展起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決策程序和機制,讓不同的利益團體,特別是弱勢群體,都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存在著的各種官方的和民間的政策咨詢機制,大多都有明顯的部門利益和群體利益偏好。這種利益偏好有時甚至不是故意的和自覺的,而是無意的和不自覺的。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公共政策是在“國家”和“人民”的名義下,尋求部門或群體利益的增長。決策者要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目標,就要建立一個超越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和群體利益的決策咨詢機制,並且依靠這個決策咨詢機制實現公共政策的“帕累托最優”,即所有相關者的利益均有所增加,避免多數人的利益受損。

  至於黨政機關內部數量眾多的各類“研究室”、“研究中心”,嚴格地說,還說不上是政策咨詢機構,它們的主要職能是為各級領導起草文稿,是“寫作班子”。改革各類黨政部門的“研究室”,應當及早提上議事日程。這既是領導幹部轉變文風和作風的需要,更是建立現代政策咨詢機制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