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束沐:從六個維度看兩岸青年交流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6-10-30 00:10:44  


 
  第三,科學評估兩岸青年交流的效果與效率。他認為,首先要解放思想,調整過時的思維,強化兩岸青年交流“功成不必在我”的效果觀,正確認識文化認同的客觀演變規律,科學認識台灣青年認同問題的根本原因。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階段兩岸青年交流對促進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作用。積極發掘新時代、新世代的兩岸青年“新認同”,培養兩岸青年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新增長點。同時,探索以科學的調研方法把握台灣青年民意與網絡輿情,要完善大數據分析、訪談、問卷等成效反饋機制。

  優化兩岸青年交流資源配置 需抓好“點線面”

  第四,抓好試點,積極探索實行競標制。他建議要貫徹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思想,改革現有兩岸青年交流項目的申報機制,把活動議程設置權、議題主導權、預算分配權、組織調配權下放給青年人。為此,需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好試點工作。如鼓勵一批有條件、有經驗、有想法的高校學生社團、社會組織、科創基地直接向有關部門申報兩岸青年交流項目,通過競標制度獲得項目資助,有關部門把好政治關、預算關外,其餘決定權一切交給青年團隊,但要強化追蹤與回饋機制。

  第五,把住底線,適度增加議題性活動。針對目前兩岸青年交流在議題討論上蜻蜓點水、意猶未盡的局限,束沐建議,今後的活動,尤其是論壇類、營隊類活動,可以適度增加議題取向的活動設計。其中,議題的選擇要結合兩岸青年人共同關心、有共同話語和共同追求的社會問題,如環保、社會服務、社區營造、文化保護,甚至是有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設計等領域。議題性活動可以與競標制選拔方案結合起來,有關部門要把好關,劃出一條底線,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符合社會道德、符合和平發展的總體導向,兩岸青年之間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什麼議題都可以合作。

  第六,找准台灣青年群體的社會接觸面。他認為,培養共同意識,共同話語與共同經歷是關鍵。“兩個人如果生活習慣、成長環境、知識積累、興趣愛好完全南轅北轍,這兩個人也很難談到一起,更何況兩岸因‘兩個50年’的分隔,歷史、政治與社會因素造就了不少差異”。因此,他認為,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或者兩岸青年群體彼此接觸,需要找准“共同特征最強”的社會接觸面。

  束沐發現,大陸近年來所產生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的青年群體與台灣青年群體在不少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與此同時,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青年群體的格局、視野、能力普遍要高於台灣青年中的佼佼者。他建議,今後的兩岸青年交流中,要發揮與發掘大陸“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的青年群體參與對台交流、影響台灣青年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力鼓勵他們參與兩岸交流,對台灣青年產生示範效應與引領效應。

  (束沐:台灣大學兩岸關係研究領域法學碩士;現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分析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