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蘇進強:王道文化是兩岸關係的活水

http://www.CRNTT.com   2016-11-27 00:04:12  


 
  全文

  一、“反國民黨”與“反中”的辨證

  台灣這些年來所引以為傲,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的多元社會與自由民主的活力,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堡壘與接軌全球化的公民社會。但這些得來不易的“台灣價值”,卻因藍綠惡鬥與政客操弄被扭曲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為所欲為,街頭運動常成為民粹的政治動員,但依恃街頭民粹而當選的政客,也必須面對民粹的需索與反噬,反而對社會發展與政局安定帶來負面的影響。

  而在台灣政治發展的過程中,藍綠陣營除公共政策與治理能力的競爭外,統、獨意識型態不再成為呼群保義的競選口號,但“國共合體”與“台灣主體”卻漸漸成為藍綠對立的文宣主軸。再加上2008以來兩岸和平紅利集中在以國民黨高層政商關係為主的特定族群,階級對立與世代正義的傾斜,馬王鬥爭和立法院對服貿協議審議過程的粗魯,在特定傳媒與新媒體網路世代的宣染下,產生太陽花學運乃至“反中”社運。

  不過、這並不意謂“去中國化”或所謂“文化台獨”就能取代根深蒂固,已內化於社區基層、大街小巷常民生活中的中華文化。進一步言,“反中”其實是對國民黨長期龔斷政經資源的反撲,若簡單化為“反中”其實既不現實也不準確。實質而言,以“反服貿”為訴求的太陽花學運,也並非完全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內容,而是反對國民黨對通過此協議的程序不正義及欠缺溝通的霸道作為。

  台灣解嚴開放後,社會公民意識漸趨成熟,選民對各項選舉的參與度、投票率平均已超過70%以上,政黨對單一選區的大型選舉,往往窮究一切可能以贏得勝利,擁有黨產的國民黨在地方多席次的選舉,雖占資源上的優勢,但也因而動輒被指責賄選或不公不義,再加上前述的“國共一體,利益共生”的不平衡,“反中”與“反國民黨”相加相乘的政治動員,遂成為綠營吸納選票的催化劑,2014年底的九合一及2016大選的勝利即不令人意外,但此一結果不僅不等同於大陸對台政策的成敗,更不能簡化為“反中”的勝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