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十九大報告對台留白?

http://www.CRNTT.com   2018-02-07 00:08:02  


 
  但也有大陸學者認為,雖然報告沒使用時間表的概念,但實際上還是有時間表。“報告把實現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連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有了時間表,也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完成祖國統一的任務。這是一個沒有時間表的時間表”。“十九大之後是‘倒計時’的和平統一階段,也就是先設立時間點,然後再完成任務”,“如此一來,倒計時已經開始計時了,而且這會帶來一系列的後續影響”。人民大學學者王英津也曾撰文認為,“在習近平的論述中,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國家統一戰略必須服從並服務於民族復興戰略。這樣一來就很難設想,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中國還是一個未統一的國家。從這一角度說,儘管大陸沒有劃定兩岸統一的時間表,但依上述邏輯不難推知,國家統一不會逾越第二個100年目標。事實上,就等於劃定了兩岸統一的最遲時間表。雖然目前大陸尚未出台專門的兩岸統一具體時間表,但未來兩岸統一的具體時間應該會在這個時限內來限定。”“留白”所引發的想像和爭論都是好事,激起了人們對當前兩岸熱點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也是中國統一理論建構的必經過程。

  “留白”呼喚新的對台理論與思想

  習總書記在他以往的論述中已提出一系列新的對台思想,大陸學者王英津將其歸納為五大論述,即“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兩岸心靈契合”和“兩岸融合發展”。但對這些思想的建構和闡述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未來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的對台思想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其完整性、理論性、條理性和邏輯性也會隨之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和提升”。雖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但和平統一不會隨著中國崛起自然而然地發生,統一仍需要一系列的頂層設計、理論支撐與政策推進。

  首先,兩岸關係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兩岸情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過去三十年中制定的各種政策,是當時兩岸力量對比的產物。隨著兩岸情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勢必需要作根本性調整,需要有新思維,需要有新辦法。一個強大中國與過去一個弱勢的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應該是完全不同的,這不僅僅是方法問題,還涉及理想與途徑”,尤其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理論在新形勢下亟待豐富與創新。“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也需要在兩岸交流中繼續鞏固落實,除了“九二共識”,能否允許有體現“一個中國原則”新模式存在,等等。

  其次,如何在對台政策中深入實踐“兩岸一家親”、“兩岸融合發展”理念,如何看待台灣民意、影響台灣民意。習總書記摒棄了兩岸內戰延續下的敵我思維,提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既是“一家人”,共產黨人為大陸人民謀福祉,也要為台灣人民謀福祉,所以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承諾“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對於“一家人”之間的差異,習總書記強調“尊重”,“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這與“一國兩制”的理念契合,但仍需具體展開,以便能夠更生動地吸引台灣民眾。對於習總書記“融合發展”理念的內容、路徑、方式、目標等也有待進一步闡述。

  第三,如何更加有效地“反獨”,並促進民進黨轉化。目前,大陸反台獨最有效的手段是在國際上“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堅持以一個中國原則處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敦促有關國家妥善處理涉台問題。這一策略無疑是正確有效且有力的。但長遠來看,我們是否還有做民進黨工作的必要,能否僅僅依靠國民黨來爭取島內民心?這些都需要學者專家們對台灣社情民意的深刻變化做進一步研究,並提出有效對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