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論兩岸價值觀的衝突與整合

http://www.CRNTT.com   2018-03-25 00:59:23  


 
  台灣因曾創下“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發展成就,以及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走上政治本土化、多元化的道路,常自詡為“中國、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並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此來對抗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統一構想。例如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曾說過:“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①就連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也以“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來作為抵制統一的口實。例如前民進黨當局領導人陳水扁曾說:“今天台海的問題不在於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人權,而在於中國的極權、專制與獨裁。”②

  中國大陸當然不能同意上述說辭及指責,可以舉出大量充分的依據來說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形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彼此可以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相得益彰。“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各方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③國情不同決定實行民主的方式不同。大陸實行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擁有最廣泛最充分的民主與人權保障;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夠帶領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和社會激烈動盪;民主人權的進步是一個過程,應該視國情需要由低到高逐步發展完善,不能不顧現實盲目模仿或照搬他人的模式。任何制度、道路都不能避免犯錯誤,但貴在自我覺悟、自我修復、自我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不僅使中國大陸人民安居樂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且有望在本世紀30年代躋身世界現代化強國之列,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特別是中國發展模式“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④“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⑤

  總之,兩岸之間圍繞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實行什麼樣的社會制度,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等,確實存在著價值觀上的分歧與對立;往往一方支持、肯定與讚美的,另一方則持批評、反對或否定的態度。兩岸開放交流30年雖有效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瞭解與理解,縮小了彼此在價值觀念認知上的差距,但距離形成具有高度共識的價值觀及共同行為取向還差得很遠。這種差距影響並制約著兩岸之間的深入交流及融合,成為妨礙兩岸走近再走近直至達成完全統一的重大阻力。

  二、縮小價值觀認知差距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宣示,要在本世紀中葉完成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屆時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其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為此,僅僅縮小兩岸在經濟發展及物質生活水準上的差距是不夠的,必須高度重視縮小精神、心理層面暨價值觀層面的差距的問題。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表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顯然,中共最高領導人已經充分體認到,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於達成統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經把“心靈契合”作為開展兩岸交流、開展對台工作的重要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