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8-12-22 00:02:19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於“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兩岸重新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是通過平等協商或對等談判,結束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對立,進一步共享中國的國家主權。維護一個中國的框架指涉的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關鍵是雙方對領土、主權的主張存在共同點。雖然中國大陸方面在統一目標和一個中國的含義上與台灣兩大政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但是衹要台灣“不獨”,兩岸仍有尋求“建立互信,擱置爭議”的空間。

  “一國兩制”不但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現實途徑,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發展方略。基於港澳地區先實現國家統一、再尋求制度磨合的經驗,我們可以從兩岸制度面的求同存異入手,借鑒路徑依賴和制度變遷理論,推論兩岸和平統一後差異與融合併存的制度建設方向。從國家統一和國家發展的宏觀歷史視野,可以看到“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不但有利於實現國家統一和國家發展的雙重目標,還可以豐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既然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制度可以長期並存、互相學習,世界上的不同文明和制度,也完全可以互相欣賞,和平共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兩制”理論豐富了當今世界上的國家統一理論和制度發展理論(單向發展論和趨同論),對當今世界上流行的國家統一理論(不是單一制就是聯邦制)和制度發展理論(不同制度非優即劣的單向發展模式和不同制度的趨同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論選項。從“一國兩制”的構想的最初提出,到江澤民在2002年5月31日講話中有關世界上不同文化和社會制度可以互相並存、互相學習的論述,再到習近平有關尊重台灣人民對其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選擇的論述,人們不難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的發展脈絡。

  註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3-45頁。

  ②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修訂版)配套資料(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117-122頁。

  ③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3-45頁。

  ④根據台灣外貿機構的統計數字,2017年台灣自大陸進口值為515.7億美元(大陸方面統計數字為439.9億美元),占台灣進口總值2592.6億美元的19.9%,自美日兩國的進口值分別占11.7%和16.2%。大陸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不過,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日本仍然是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⑤“海協會就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商談致函海基會”,《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11月21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