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習近平兩岸統一理念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19-04-29 00:12:06  


 
  二,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想的演變與習近平的歷史節點預判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念是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欺凌中華民族、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的歷史背景下生成及發展的。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近代的思想精英們苦苦思考應對之策,如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新國際觀,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學習觀,洪仁玕倡言“與番人並雄”、“乘此有為之日,奮為中地倡”的新競爭觀,等等。但是囿於近代的中華民族觀念尚未形成,因此民族復興話語並未真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思潮。 

  一直等到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民族意識才有了更大的凝聚集結。2016年11月11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肯定指出:孫中山先生為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痛心疾首,第一個響亮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孫中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而且還就如何實現“振興中華”提出了他的主張:第一,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扶大廈之將傾”,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第二,要“振興中華”,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第三,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使得充滿理想的孫中山雖然邁開了步伐,但找不到一條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 

  到了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華,中國的民族復興意識得到刺激,才猛然進入了高漲期,民族復興成為國難時期的社會主要思潮。中華民族復興成為20世紀30至40年代的中國最為響亮的政治口號和社會性話語之一。而中國共產黨是民族意識的倡導者,中華民族意識之所以能夠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空前的重大作用,與中共是民族意識的科學倡導者分不開。抗戰的勝利則是中華民族走向成熟的重要歷史標誌。 

  社會主義中國時期,中華民族意識得到歷史以來的最大凝聚,大多數時間都處在提煉、深化、升華過程中。鞏固中華民族意識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治基礎空前牢固。正如有關理論闡述的那樣: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地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詞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總而言之,中華民族意識的建設、健全、健康,是近60多年在中共全面悉心培育下才得到真正實現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