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兩岸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05:59  


 
  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鄭平代全國台聯會長黃志賢致辭時表示,海峽兩岸從政治上分隔已近70年,但文化的相通、心靈的契合從未中斷。兩岸同胞身上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烙印,更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讓我們自信。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中華文化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台獨”勢力妄圖推動“去中國化”,搞“文化台獨”,但兩岸《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兩岸文化界人士日益密切的來往和共同創造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是任何政治手段打不垮、割不斷的。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指出,文化事關民族賡續,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經受過無數艱難困苦,卻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接續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文化事關國運興衰,文化興則國運興。70年來,實踐雄辯地證明中華民族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迎來了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前不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盛大慶典,充分展現了國家愈發強健、民族愈發興旺、文化愈加蓬勃的形象氣質。文化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紐帶、心靈溝通的橋樑。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關鍵節點。重擔在肩,使命在前。我們願意繼續與社會各界、與兩岸同胞和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進程中,勠力同心、攜手同行,讓中華優秀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認為,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生生不息;中華文明也始終充滿創新的能量和動力。孟子和王道思想中包含的“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和“同理心”五項思想精髓,或可彌補現行世界西方思維中忽略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及其發展速度不同的事實和忽略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兩大不足之處。兩岸曾長期隔絕,但文化思想領域的交流一直藕斷絲連,沒有中斷。台灣社會對儒、釋、道的理解和民俗信仰的尊重,大陸以世界大國的需求重新詮釋中華文化的特質,兩岸無論是學術、文化交流,都展現了要在21世紀壯大中華文化的目標。

  堅定文化自信 共同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劉結一特別強調了台灣同胞在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創新性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在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大力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台灣同胞是不能缺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獲益者。兩岸同胞應當堅定文化自信,維護好共同的精神家園,進一步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為中華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內涵,推動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繁榮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共同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重點闡述了“為什麼要講文化自信”。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理念、制度三個自信並列,提出“四個自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開拓到今天,越來越需要從文化角度來觀察、思考、梳理它的歷史必然性和內容規定性。這是增強其他三個自信不可避免要做的一件事情。二是對兩岸來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容或者標誌之一,就是實現文化的復興。三是從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確實面臨著一個文化自信還是文化他信的問題。

  陳晉先生進一步認為,文化自信屬於在認識和實踐、言論和行為相結合的基礎上,展示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包含了文化自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新三層內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創造了什麼樣的文化,今天承享著什麼樣的文化,明天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自知,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貴,在於它能激發原有文化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文化自信與實踐走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必然要落實到個人自覺、民族自信和國家自強的現實走向。而且,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孤立的、靜態的概念,它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黨的文化體系對比、衝突乃至對抗背景下,延伸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中國近代以前,中華民族基本上不存在是否需要文化自信的問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形成的。因此,中華民族這種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是引出文化自信問題的基本前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