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哥大對話新聞人:疫情報道真實嗎?

http://www.CRNTT.com   2020-05-13 00:02:42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舉辦的“後疫情”論壇第六期,邀請資深媒體人探討疫情之下的新聞報道。(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實習記者 李舒展)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舉辦的“後疫情”論壇第六期於5月11日採用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論壇邀請了四位資深新聞媒體人帶領我們透視這場重大災難性事件中的中國輿論場和此次疫情報道中新聞人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論壇由鳳凰衛視駐華盛頓記者、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校友魏暢主持。

  論壇中,曾任哥倫比亞大學魏德海東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評社編委、國際部主任郭至君首先針對疫情對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衝擊以及後續會帶來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分享。“疫情帶來的衝擊不僅僅停留在醫療與公共健康領域,也涉及到了政治、經濟、社會認知、心理等多個方面。使得“魔幻開年”的2020載入了人類史册。作為媒體人,這幾個月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有關新冠病毒的國內外報道,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輿論場和西方輿論場的不同,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大眾傳媒對公眾強大的引導能力。為這次疫情中出現的政治化操作和民粹主義頗為擔憂。究竟為什麼這次的疫情如此迅速地和政治、民粹掛上了鈎?以及在面對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流時,媒體應當如何引導公眾做出理性判斷?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討論的。”郭至君說。

  郭至君表示,縱觀大量西方國家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從時間上我認為可以大致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1月23日武漢封城——2月中旬。中國深陷疫情漩渦,中國以外的地區得以幸免。當時,西方輿論心態多是隔岸觀火,幸災樂禍,而西方國家政府並沒有批評中國應對遲緩或不透明,相反,他們高度讚揚中國的抗疫舉措。第二階段,2月下旬——3月上旬。歐美成了疫情中心,自顧不暇,倉促應戰,輿論聚焦本國抗疫防疫,涉華輿論相對平靜。第三階段,3月中旬後。歐美國家疫情失控爆發,西方國家輿論把矛頭重新轉向中國,掀起一波攻訐、指責、謾罵、污名化中國的浪潮。

  關於疫情政治化方面,郭至君表示,真相往往被偏見掩蓋,中國國內抗疫的輿論場和西方針對新冠疫情的輿論場“互不對付”,之間的巨大差距引發了不同意識形態的網民的針鋒相對,從而激起了民粹主義的上升,進而負面地影響到了國際關係。不可否認,疫情政治化帶來極端民粹思潮,一些民粹主義者利用病毒這個新的“敵人”來撈取政治資本。隨著這次疫情的影響逐步擴大,西方一些人對疫情的恐慌和憤怒,逐漸在被“帶節奏”之下轉變為對中國的怨憤和指責,乃至出現種族歧視和暴力犯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