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兩岸如何突破困局?兩岸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http://www.CRNTT.com   2020-12-21 00:05:00  


七位學者通過線上方式參與(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趙建民表示,過去一年以來,兩岸關係經歷了重大倒退,可謂是四十年來關係最嚴峻的時刻。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關鍵性因素還應從結構上面找尋,即中美關係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導致兩岸關係隨之變化。未來一年情況會有一些改變,當務之急是重新強化兩岸的和平發展。一方面應當將人文交流與政治分開。兩岸的人文交流經常淪為政治的犧牲品,民進黨執政以來就將人文交流簡化,並設置諸多障礙加以阻撓。希望至少可以從大陸方面,將人文交流與政治分開。另一方面,兩岸要在政治對抗之下,找到文化的支柱,在政治互信方面做出更大努力。當前兩岸政治互信不存在,直接影響了兩岸文化與族群的聯繫,因此,如何使兩岸政治方面不要繼續向下探底很重要。 

  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表示,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是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在疫情衝擊下,儘管大陸復工緩慢,但由於台灣疫情管控得當不影響台灣內部的生產環境,以致出現明顯的轉單效應。根據海關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為止,台灣進口值衰退0.1%,但出口值仍成長1.4%,出口的增長主要倚賴科技產業,首季出口產值中半導體、零組件、資通產品佔比51%,第二季佔比更增至53%,這便是明顯的例證。RCEP簽署以後將會對台灣整體經濟和產業將造成極不利影響,也將影響台商投資的佈局。在過去,台海關係由政府控制、市場驅動,市場驅動可能會超越政府管控。疫情結束後,兩岸可以坐下來,從民間團體開始,針對兩岸所面臨的問題共同來討論。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周邊中心主任、終身教授馮紹雷表示,這幾十年的歷程證明,主張開放、務實、和諧、多元共存的力量逐漸地顯示出了不可阻擋的優勢,展現出先是學習、但又迅速超越“華盛頓共識”這一制度模式,這才導致了向後一種全球轉型範式的深刻轉變。兩岸事務也離不開這樣的一個大背景。在此背景下的兩岸事務,可能有這樣三種前景:第一,可能要等到國際力量對比、全球轉型最終確定,才能導致關鍵性的地區危機(烏克蘭危機、兩岸危機)的最終解決;第二,也有人認為等不到那一天,衝突就會突然爆發;第三,在我看來,為何兩岸不能更為主動地化解危機,以兩岸問題的解決反過來推動全球的轉型和世界秩序的和平轉換。這才是承載著千年文明智慧的兩岸人民應該去努力邁出的一步。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圍繞如何重建受疫情衝擊與民進黨當局破壞的兩岸關係之問題提出了六點建議:一是應著手推動構建“疫後時期”的兩岸關係;二是兩岸在傳統安全領域方面固然存在各種分歧與矛盾、甚至利益衝突,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卻是應該大有合作空間;三是應設法撫平因疫情而受到傷害的兩岸民間情感;四是通過典型性交流活動作為疫後重建兩岸交流秩序的開端;五是警惕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危險性與挑釁性;六是警惕美台勾聯傷害中國國家主權與核心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