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變動中的中歐關係及走勢

http://www.CRNTT.com   2021-06-06 00:02:15  


 
  國際政治說到底不是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來決定的。影響未來歐美對華政策一致性的基本因素有三:第一,歐美關係難以得到全面恢復,涉及近年來雙方圍繞貿易政策、碳關稅和數字稅、歐元地位、防務費用分攤、氣候變化、產業競爭、世貿組織改革以及履行伊(朗)核協議、“北溪二號”天然氣合作項目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的分歧,也涉及到美國疫情與對歐疫苗合作、內政危機、債務高企及美元信用體系潛在風險對歐洲“美國觀”帶來的深刻衝擊。我們通常對中美、中歐之間戰略互信水平十分在意,而忽視歐美之間戰略互信已經發生的深刻變動。經過特朗普時期的“全面試錯”,歐洲人既看到“美國優先”是霸權落體運動狀態下必然邏輯及其危害性本質,也看到中國在美國全面打壓下屹立未倒的基本事實。儘管拜登調整了對歐工作的調門和手法,有遠見有理性的歐洲政治家仍會認識到美國聯歐的本質仍然是維持其自身利益,中美對抗甚至陷入“新冷戰”必然帶來對歐發展的嚴重損害。日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在對華政策上“我們與美國有著共同的價值基礎,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各自的利益”,這不僅是經濟利益問題,更關乎歐洲主權。

  第二,歐盟確定的“戰略自主”對外關係總方針,在本質上就是和美國“鬧獨立”。不在中、美之間完全“選邊站隊”,既符合歐盟維護自身“獨立、統一”的基本價值,也有利於扭轉它在中美之間相對弱勢和被動地位。一是“戰略自主”要求改變美歐之間的“主僕關係”。沒有了這種不平等關係,美國的“單極”霸權將更快衰落。美歐之間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是長期的,但近年來更加突出。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北約已經‘腦死亡’”,主張建立歐盟獨立的防務力量,體現出歐方強烈的自主意識;二是歐洲聯合就是“折衷主義”產物,這一機會主義歷史傳統延續至今。在處理中美戰略競爭的問題上,歐盟成員國的共同目標是探索“第三條道路”,在中美之間充當調解者。長期而言,這種既避免與大國直接衝突,又可以在二者博弈中搭便車、撈好處的選項最為符合歐洲利益。具體觀察歐盟成員國的立場可以發現,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意大利傾向於用好其歷史人脈和地理位勢,在中美之間發揮溝通橋梁的角色,匈牙利藉打“兩手牌”以抗衡法德的支配,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國則採取待價而沽、伺機尋租的靈活立場。德、法等大國非常看重對華經濟合作關係,不會為追隨美國而犧牲其重大實利。因此,歐盟尋求“戰略自主”與美國聯歐制華訴求之間存在的長期張力,將遠大於中國給歐洲帶來的壓力。歐洲的機會主義策略也必然導致歐美在對華行動上難以同步,令“華盛頓越發失去耐心”。

  第三,歐美關係並非是“單行道”,歐方立場也對美國有著一定程度的“反向塑造作用”。儘管特朗普揮舞大棒壓歐反華,但布魯塞爾每每與華盛頓拉開距離。拜登的對華政策基調明顯受到歐盟對華戰略定位的影響,美國改在“對抗、對話、合作”三個維度同中國打交道。在近日出席西方7國外長會晤前,國務卿布林肯對歐洲媒體作出美國不尋求對華“新冷戰”,不迫使盟國“選邊站隊”等表態,被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為修復與盟國關係作出的妥協”,美國在遏制中國的總體目標下必須照顧歐盟的切身利益,若一味施壓衹能適得其反。隨著中歐務實合作溢出效應的擴大,受惠方更多,制約歐盟完全倒向美國的因素也會增加。4月19日,歐盟原計劃通過一項涉港問題的對華政策聲明,但在最後時刻由於匈牙利反對而未能獲得一致通過。匈牙利的立場則是受中匈在“一帶一路”和“17+1”框架下務實合作,特別是在2020年雙方共同抗疫結下深厚情誼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