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問題 如何由“勢”而觀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00:08:29  


對於台灣政黨而言,“勢”的力量實質上已構成一種客觀情勢的約束性。
  中評社香港8月29日電/四川大學政治系研究生李林杰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勢”的視野:台灣問題》,作者認為: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知依託於一定的框架或範式之上,在其中導出框架或範式內部邏輯自洽的推導或結論,但每種框架或範式都具有不完備性,因而解讀與詮釋必然帶有局限性的偏差,而框架或範式的反濟意義則助益於矯正這種局限性。“勢”的範式與框架,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耦合現况與未來,聯繫動態與静態,勾連狀態與生成,集偶然性與必然性於一體的中心概念,助益將現况的把握與未來趨向的理解聯繫在一起,導出超越事實與現象堆砌的解譯與判斷。以“勢”的視野看待台灣問題,有助於我們克服在既有思維進程中對問題把握的偏狹化,在“勢”的歷史進程與視野高度,達成對台灣問題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把握。文章內容如下:

  一、“勢”的範式

  人們對於事物現象的認知,總是依託於一定的認知框架的,後者由一種思維模式構成,決定分析的起點、焦點與要素所在,並將這些概念綜合到既設的框架中,導出分析的結果所在。不同的認知框架,由於要素提煉的不同、及其不同權重與比例的形式構成,往往決定了內容的體認與定義本身,認知框架作為形式是鑲嵌在我們對於事物或現象的內容理解中的。不同的認知框架,可以勾連出不同的意義結果來,通過重新提煉要素的立基點,重新歸屬各個要素的某種相對份額,經由新的知性形式過濾後, 會呈現出新的內容情境之展現與詮釋。認知框架對於問題分析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台灣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亦是如此,需明確某一特定認知框架的必然有限性,並接納新的知性理解方式,助益於對於該問題更全面的理解把握,切忌陷於某一認知形式而不自拔,造就誤判或短視的可能性發生,後者是決策者與研究者務必避免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