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觀察:“台獨教育”對青年的遞進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3-03-28 00:05:57  


 
  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國民黨政府主要推行“去皇民化”與“再中國化”的文化教育政策,試圖以當時中國教育模式、體系改造台灣原本的殖民教育,恢復中華民族文化並落實三民主義教育。同時把“民族精神”的塑造與“三民主義”、“反共復國”等國民黨意識形態相結合,打造具有高度的統一色彩和“黨化”色彩教育體系。

  1996年,李登輝當選台灣領導人後,逐漸強化教育的“台灣主體性”,將重視“鄉土教育”確立為台灣教育改革的三大重點之一。③伴隨著90年代中後期《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等相關政策的出台,“民族精神”、“反共復國”等概念出現了相應的淡化,而台灣本土化趨勢則不斷地加強。

  在培養“本土認同”幌子下,李登輝當局於1997年推出了開啟“去中國化”之路的初中教材——“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認識台灣”系列教材以“獨派”學者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理論為基礎,貫穿了“反共、反中、親日”三大主題。歷史篇以所謂類似同心圓理論(第一圈“鄉土史”,第二圈“台灣史”,第三圈“中國史”,第四圈“亞洲史”,第五圈“世界史”)將“台灣史”從中國史剝離。在“台灣史”編排中,台灣歷史被分為“史前時代”、“國際競爭時代”、“鄭氏治台時期”、“清領時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六個階段,删除了兩岸早期歷史連接,淡化、忽略甚至扭曲台灣同胞反對外來侵略,尤其是反抗日本侵略與殖民統治的鬥爭和台灣光復運動,出現日本殖民統治不但無過反而有功的謬論。該教材稱,“日本的殖民統治”給台灣帶來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並將“中華民國”與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一同稱為壓迫台灣人的“外來政權”。社會篇則是大力宣揚李登輝的分裂言論,鼓吹“台澎金馬”是“實質上的命運共同體”,“國際上逐漸習稱‘台灣’”,“‘台灣人’已經成為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共同名字,一個嶄新的台灣社會也逐漸成形”,同時還煽動所謂“四百年來台灣人民都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的“悲情歷史”。該教材甚至還歪曲民族精神,稱台灣“傳承”了日本“大和魂”精神形成了“台灣魂”。地理篇更是出現了在地圖中將“台灣”與“中國”以明顯不同顔色標出的謬誤。④1999年,島內推行台灣高中課綱(即“88課綱”),在教科書中將“台灣史”部分從“中國史”部分獨立,單獨成篇,讓“反共、反中、親日”主題進入高中教材。同時,通過修改相關規定將過去的“一綱一本”模式改為“一綱多本”模式⑤,這樣,“台獨”組織便可堂而皇之地參與教材編寫,給青年灌輸有“獨”的思想。

  到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台灣當局一方面繼續向縱深層次推動“台灣主體性教育”,另一方面則刻意弱化或扭曲教育中的“中國元素”,如割裂“台灣史”與“中國史”,降低“國文”課程中文言文及中華文化相關內容的比重,更改部分學校名稱中的“中國”、“中華”等文字符號,推進教育的“去中國化”。

  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期間,在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及部分“統派”團體的呼籲之下,馬英九當局才開始進行相應的教育改革工作。出於“撥亂反正”的需要,馬英九當局於2009年、2013年兩次對部分科目的課綱進行了修訂,分別形成“101課綱”和“104課綱”。而此次新課綱修訂主要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擺正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部分內容從“台灣史觀”回歸到“中國史觀”,突出了中國整體史觀的視角和增加了民族認同感;其二為強化中華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其三是修正部分與統治者相關的表述,如將“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不再以“政經分離”的方式評價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功過⑥等。總的來說,此次修訂是有利於增強“中國認同”和遏制“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活動。但由於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的強烈反對和幕後策劃,2015年5月爆發了由台灣多所高中學生發起的“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在此次“反課綱”運動的影響下,台“教育部”宣布三項處理原則,即“新舊教科書並行,尊重教師專業自主選書權”、“新舊教科書有爭議的部分,不列入大學入學考試命題”、“即刻啟動課綱檢討程序,同步推動大家一起寫教材計劃”。由此觀之,馬英九當局推動的“撥亂反正”教育改革,在“台獨”分裂勢力的強烈反對與抵制下,軟弱的馬當局還是妥協了,未能扭轉台灣“主體化教育”與“去中國化”教育的發展路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