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香港具灣區心態才能抓住由治及興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3-05-08 00:17:28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考察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來源:特區政府新聞處)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評論員 林艷)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就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作出了新的指引。對此,香港特區政府積極予以響應,特首李家超親自率團訪問大灣區,訪問團規模和規格都前所未有。我們認為,此舉不僅是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重要標誌,也有助於引領香港社會建立與大灣區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格局和心態。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越是進入深水區,灣區心態越是關鍵。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在2019年2月正式發佈的,僅4個月之後香港就爆發了修例風波,事件尚未結束又是三年新冠疫情導致的粵港澳通關困難,可以說,今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才真正進入一個環境比較穩定的“開局之年”。在各方正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一流灣區,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聯通、規則機制的對接、市場主體的合作等,灣區共同體意識的建立也是其中應有之義。特別是融入發展越深,遇到的具體問題越多,各方衹有強化共同體意識,才能夠以“不拘小我,成就大我”的共識,更加妥善地解決諸如城市間角色錯位、資源共享、發展協同、利益協調、爭議處置等諸多問題。

  第二,缺乏灣區心態負面作用極大,六種不良社會心態不可取。

  一般而言,社會心態的養成是滯後於社會變化的。近些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心的逐漸成型、還是自由行的引入、亦或是香港居民同等待遇的推進等,早在大灣區規劃提出之前,香港的融入就已經是一個客觀進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香港社會心態與這種發展趨勢也有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體現為以下六種不良的社會心態。

  第一種是漠不關心,眼睛只盯著香港一畝三分地,對國情不熟悉、不瞭解,全然不知內地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種是自視甚高,不是不知道內地的變化,但卻總帶著舊觀念加以看待,被傳統的優越感蒙蔽了雙眼,不能客觀看待內地有些方面已經超過香港的事實;第三種是焦慮不安,認識到了內地先進之處,但卻視其為威脅而非機遇,由此產生了不安全感,衍生出沮喪之情、恐懼之情、抵觸之情;第四種是自私自利,總是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污水儘排他人地”,試圖在融入中把包袱甩給他人,把好處留給自己;第五種是急功近利,對於融入抱有投機心態,還沒想清楚就一擁而上,短期內見不到成效又立即開始質疑大方向的正確性。第六種是盲目跟風,不能準確認識香港與內地在要素稟賦、發展路徑、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上的差別,一味希望在發展上“抄作業”,既不考慮是否符合香港實際,也不考慮保持香港特色對灣區的整體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