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改革開放30年:可樂叩門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7:26  


 
  一夜之間,所有可口可樂都從商店的櫃檯裏撤下來了。可口可樂公司的業務一下子陷入了停頓。

  無奈之下,可口可樂公司只好找合作者中糧公司幫忙。當時中糧直接負責協調此事的是糖酒雜品處。先是糖酒雜品處處長陳光給《新觀察》寫文章反駁,但雜誌拒絕發表。他又寫報告到外經貿部,部裏表示愛莫能助。而後副處長劉昌璽提議,以“人民來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領導反映。他把想法告訴中糧公司主管糖酒雜品處的副總經理朱晉昌,朱說:“你敢寫,我就敢簽名。”信寫好,兩人共同簽名。

  信中說,北京生產的可口可樂有96%是國產原材料,可口可樂公司供應的濃縮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內銷的可口可樂不僅沒有花國家一分外匯,而且通過旅遊飯店,還為國家賺回大量外匯。將剩餘部分投放市場,一方面豐富市場供應,另一方面,工廠可以獲得可觀利潤。

  這封信通過陳慕華送到了副總理萬里的手上。陳慕華向萬里彙報了北京可口可樂生產銷售情況,希望中央批准內銷,萬里當即同意。陳慕華將萬里的意見批在劉昌璽的信上,退回中糧。

  可是,當中糧把萬里的意見告訴外經貿部時,部裏表示,停止內銷是根據中央領導文字批示,要恢復內銷,最好也有中央領導批示的正式檔。部領導責成中糧糖酒雜品處代部裏擬稿向國務院請示。劉昌璽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國務院領導人在報告上批了兩個字:同意。

  一番風波過後,可口可樂終於重新恢復了內銷。不過,此後的可口可樂“學乖了”,只是暗暗地賣,再不大肆宣傳了。

  第一個中美合作企業成立

  1984年,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五年的可口可樂再一次成為了美國媒體筆下具有象徵意義的代表物——《時代週刊》刊登了一期封面:“China’s New Face(中國的新面貌)”,一個衣著普通的中國人站在萬里長城的背景下,手裏拿著可口可樂,面露微笑,直白地表現了中國正在開放,人們將要開始新生活的景象。

  這一年,可口可樂在中國推出了雪碧及芬達產品。1985年,首家合資瓶裝廠在珠海投產,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終於,可口可樂在1986年開始了與上海方面的談判,在上海建廠的願望將要變成現實。不過,這次可口可樂想建的廠子卻和前幾家不同——不是單純的灌裝廠,而是濃縮汁的生產廠。

  由於濃縮汁的配方一直保密,美方要求這個廠由可口可樂獨資。但在當時,中國尚沒有外資獨資的先例,政策上也並不允許。後來,中方代表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先由可口可樂建兩個廠——一個濃縮汁廠,一個汽水廠,再由美方把汽水廠白送給中方。然後,這兩個廠子組成一個聯合董事會,中美兩方各控股50%,組成一個合作企業。

  美方聽後欣然應允。而這個直到1988年才建成的廠子,是我國第一個中美合作企業。

  通過一道道複雜的手續,濃縮汁廠終於建起來了。不過,直到今天盧炳松也搞不明白,明明是在上海生產的濃縮汁,為什麼要算進口?當時,可口可樂要提前半年申請配額,先後蓋48個圖章,才能把濃縮汁從濃縮汁廠運到隔壁的汽水廠。

  經過一次又一次艱辛努力,可口可樂終於逐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1986年,上海廠興建投產;1987年,南寧及大連廠投產;1988年,首家可口可樂濃縮液廠在上海投產;1989年,南京及杭州廠投產;1990年,天津廠投產;1991年,海南廠投產……

  可口可樂的汽水廠以每年一家的速度穩步提升,在建廠過程中受到的爭議也越來越少,中國人不再把這種略帶藥味的東西當作“美國象徵”了。在可口可樂一路走來的歷程中,正折射了國人逐漸開放的心態變化歷程。

  盧炳松清楚地見證了這一歷程,而且,國人的開放程度遠比他想像中的更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