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徐博東: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發展脈絡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32:33  


 
  三、“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國兩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鄧小平創造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的基本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共對台工作的根本方針。

  所謂“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自1982年1月鄧小平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之後,迄今已過去近27年了。27年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經過中共領導人的一再闡述,“一國兩制”的概念和內容不斷豐富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其基本內容大致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兩制並存,高度自治;長期不變,共同發展”。

  “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是中共摒棄了“文革”時期的極“左”路線,重新回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解決中國統一問題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理論依據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構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學說、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以及和平共處思想、統一戰線理論的新發展、新貢獻,其理論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用“一國兩制”模式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實踐意義呢?至少有如下數端:

  一是避免同胞相殘,增進民族團結;

  二是消除戰爭隱患,永享安定太平;

  三是節省無謂開支,有利民生福祉;

  四是經濟科技互補,共同振興中華;

  五是真正當家作主,共享大國尊嚴;

  六是穩定台海局勢,促進亞太和平。

  總之,以“一國兩制”實現和平統一,利國利民,功在千秋。它的好處,它的實踐意義當然不止上述幾點,有許多無形資產是無法估量的。

  “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原本是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來的,但由於台灣方面並未積極響應,致使兩岸統一遲遲未能取得進展,但卻首先在解決香港、澳門回歸的問題上進行了成功的實踐,這就為今後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政策的繼承與發展

  (一)“江八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政策在新形勢下的的具體運用和重大發展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產生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全會公報鄭重宣布:“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這是我們的基本政策”。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精辟地闡述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後被稱為“江八點”)。
“江八點”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新的對台方針後,各方面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到90年代中期,對台工作所面臨的總體形勢是:一方面,兩岸關係的發展勢頭良好,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因素在增長;另方面,台灣島內的分裂傾向也在發展,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試圖利用台灣問題牽制與遏制中國。

  從有利因素來看:

  (1)、中國大陸自7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路線,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期間儘管發生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西方國家曾一度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但到90年代中期,大陸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階段,經濟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政局穩定,這就為繼續推進對台工作創造了有利的內部條件。

  (2)、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在海內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11月台灣當局終於被迫開放台灣民衆赴大陸探親,從而結束了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的狀態。此後,兩岸民間往來及各項交流漸次展開並日趨熱絡,兩岸經貿迅速發展,間接“三通”出現。從1991年起,兩岸開始了事務性商談,台灣當局長期堅持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被打破。及至1993年4月,“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標志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兩岸政治談判的緊迫性已日益突顯出來,並成為現階段全面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