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消費品要重視提高文化含量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17:12:38  


 
  鮑德裡亞注意到消費者使用這種符號化產品的目的及其社會文化內涵。消費者通過符號化產品對自己進行“社會編碼”,即使用者通過某種產品而將自己編織進社會等級或特定階層與群體的社會秩序網絡之中。正是在此意義上,鮑德裡亞認為消費并非是一種單純的享受功能,也是一種生產功能,在產品被消費的同時,生產著某種以產品的物質形象為表象的社會等級、群體與價值秩序。例如一則百事可樂的廣告,畫面上各種年齡、階層、性別和人種的人在一起共享這種飲料,而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年輕、時尚、有活力。這樣,喝百事可樂與其說是消費一種碳酸飲料,也可以說同時是在消費一種文化,這時的百事可樂便成為一個社會群體認同感的符號。在這種性質的消費中,人們對商品的享用,部分地與物質消費有關,更主要地是將物品作為一種標簽、一種象征、一種表達特定文化的符號。在鮑德裡亞看來,具有社會文化價值的符號功能正在成為當代產品的一種主導性功能。

  同時,產品的消費也正在成為人們自我表達及價值實現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和新商品的大量供給,使得人們通過標志性商品獲得某種社會形象或地位的意義變得具有相對性了。與此同時,產品的選擇與消費已成為使用者性格、趣味、氣質或者願望的一種彰顯與表達。在當代城市的大型商場,人們能够從匯聚著來自世界範圍的各類風格的符號產品大“庫存”中選擇符合他們個性需求的產品。在當代人的消費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個性化產品的供給與消費,意味著人們對產品的精神性方面的需求正在增強。

  當代產品的非功能化趨向告訴我們,在產品中,實用功能不再是它的全部和唯一的功能,一些新的功能出現了,一些過去邊緣性的功能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趨向給消費物品帶來了新的形象與特質,那些“無用的”物品與“有用的”物品之間的互補使生活具有了更多的可能與選擇。雖然不同的消費者對於符號化產品的感受與評價不盡相同,然而,在產品日益豐富、市場日趨分化的當代消費環境中,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和拒絕都應建立在一個豐富多元、具有彈性與可變性的產品供給上,因此,非功能化的符號產品理應在當代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價值與屬於它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生產中,要研究消費心理,把握消費趨勢,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豐富商品內涵。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