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克思和孔夫子幷非水火不相容

http://www.CRNTT.com   2008-12-29 14:30:24  


 
  當中國陸續把“小康社會”、“以德治國”、“和諧社會”等傳統理念應用于現實政治時,沒有人再懷疑中國正在回歸傳統和孔子正在回歸中國。如今,國學熱風靡華夏大地,黨的十七大發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而就在30多年前,“紅衛兵小將”還曾試圖對孔子挖棺鞭尸!今昔對比,不禁使人感嘆! 

  改革開放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它要求也必然導致客觀公正地重估中國自身的傳統。很顯然,把凝結著千百年來古人經驗和智慧的巨大傳統說得一無是處,既不能合理解釋中國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也容易身陷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泥潭。更爲主要的是,如果缺乏傳統的支撑,會使改革的思想資源和視野變得過于單一,即唯西方模式馬首是瞻。這恐怕既非馬克思所情願,亦非孔子所樂見。 

  中國傳統本身蘊含著强烈的變革意識。基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憂患意識與自强意識,中國傳統非常重視變革求新,所以《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而《詩經》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毫無疑問,中國傳統所蘊含的變革意識,啓迪幷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也把改革開放納入中國變革傳統的歷史譜系之中。 

  雖然歷史積澱傳統,但傳統幷不完全等于過去,而是必須活在當下幷必須爲解决現實問題提供有效的思想資源,否則就失去了生命力—孔子雲:“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改革開放30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令人憂慮的問題,比如環境惡化、貧富分化、官吏貪腐、道德滑坡、倫理失範、精神空虛等,而天人合一、貧富均衡、德法兼治、修身養性等傳統思想資源無疑對于診治這些弊病有著重要的啓迪意義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思想資源需要的是今人創造性地轉換而不是盲目地復古,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斯之謂也。 

  改革開放使中國踏上了國家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業已取得的成就足以使中國人走出百餘年來“事事不如人”的心理陰霾,從而極大地恢復了包括文化自信在內的民族自信心。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過程,正是通過與他者的辨异,國人逐漸意識到中國人之所以爲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睛等生理特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語言文字、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獨具特色,從而强化了自身的文化認同感。(作者:王達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