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獨立自主地參與經濟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08-12-31 14:48:02  


獨立自主地參與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得以騰飛。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訊/《中國信息報》今天登出記者印久青的評論文章--“獨立自主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文章内容如下
: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面貌日新月異,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在30年波瀾壯闊、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的認識不斷升華,從當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全面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回望成就,我們感到欣慰和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需要自信和清醒。 

       不屈不撓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 

  從新中國建立到30年前的改革開放前夕,勤勞勇敢的中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獨立的經濟體系和經濟基礎。二戰以後新中國的誕生,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加上意識形態的不同,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以及後來的前蘇聯等國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我國主要與亞非拉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在當時的外部環境下,國內政治運動頻繁、左傾思潮泛濫,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各項事業不斷受到衝擊和破壞,我國經濟發展處於比較落後和封閉的狀態。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殫精竭慮、縱橫捭闔,到上世紀70年代初,終於對外部勢力的封鎖取得了突破,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下,重新獲得聯合國合法席位,并開始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觸和發展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經濟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我國人民始終不屈服於外來壓力,勇敢地捍衛祖國的尊嚴,形成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同時,我國政府一直堅定地普及基礎教育,世界人口大國的勞動力素質得到普遍提高。這些都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大發展奠定了關鍵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國際政治和外交格局出現重大變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發達國家著重發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價值高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保持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品牌、營銷、設計等產業鏈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低端部分大規模轉移到新興國家和地區。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於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國第二代領導人審時度勢,敏銳地把握了重大的歷史機遇,以極大的勇氣打開國門,對外開放。 

  現在,我國已從封閉半封閉的國家轉變為經濟外向型國家,已經在廣闊的領域和範圍參與多層次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及全世界,中國國內日益龐大和多層次的市場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動力。今年8月,中國人民實現了百年奧運夢想,標志著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國正全方位與世界融合,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蓬勃生機和不可阻擋的發展動力。一位西班牙前外交官最近撰文說,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如此龐大的民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在經濟條件和物質生活方面實現了如此驚人的飛躍。歷史將會證明,中國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世界上最重要的現象。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走上一條和平有序發展的道路對國際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