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對華態度調整 真心還是權謀

http://www.CRNTT.com   2009-01-03 11:35:58  


 
         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 

  反觀以“和諧”、“穩定”為重的中國傳媒,基本上是聚焦於“好人好事”的報道,避免與日方展開無謂乃至“有謂”的論爭。對此,不少日本傳媒甚表滿意,并稱之為“十分克制”。但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好人好事”題材之發掘與焦聚,固然是出自大局觀的考慮,有利於急待修複的兩國關系,但其間倘若因此而摻雜著一些明顯的“美麗的誤會”,是否有利於彼此相互了解,頗有商討的餘地。坦率而言,今日中國人對中日關系前景之樂觀看法與日本人有巨大之落差而出現“落花有意而流水無情”的尷尬局面,中國媒體也得負起部分責任。 

  面對上述相互認識之巨大落差,中日兩國該作何補救?有曰:“當務之急是加強‘草根’和青少年之交流。”因為,政治家難免要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未必能够真正做到坦誠的對話,只有民間和青少年才能促進真正的交流,有利兩國未來的合作。
 
  有曰:“經濟力量壓倒一切。只要中國人把中國事情辦好,日本人自然會調整心態和改變態度,共建東亞之家園。”
 
  強調實事求是、做好本份的工作是對的,但過高估計經濟力量強弱對比變化所起的作用或者樂觀地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嚴格而言,并非積極的態度。 

  至於民間交流、青少年交流乃至戰後以來日本與亞洲各國每次發生摩擦,東京必然提倡的文化交流,是不是就真的能醫治百病,也有待商榷。因為,“交流萬能論”者的大前提是彼此之所以發生摩擦,主因是彼此存在著諸多的“誤解”。 

            “草根交流”是否萬能? 

  一般而言,多接觸、多交流就能逐步減少誤會,這是對的。但與此同時,人們還得留意,各種層次的交流活動是否建立在平等與真誠的基礎之上。20年前,一名出自良好的願望,每年率領日本學生到東南亞交流的日本教授,曾向筆者透露其交流後令人失望的如下結果:大部分學生過後的反饋是“對自己作為日本人感到幸福和驕傲”。 

  這名教授的例子當然未必是唯一的答案,但從中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在交流之前與交流之後,雙方所要努力的工作還很多。如何拋棄以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為中心的思想和民族優越感?怎樣面對嚴酷的史實和建立正確的史觀?仍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這當然不是始自上世紀60年代、40多年來由東京主導、主辦的諸如“日本在亞洲所扮演的角色”等早有標准答案的外國人征文比賽就能有效說明和解決的問題。 

  在新的一年裡,日本與中國、日本與亞洲各國的關系究竟往何處去?這是值得人們認真思考與探討的大課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