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知青下鄉運動40年:青春有悔或無悔?

http://www.CRNTT.com   2009-01-22 09:27:10  


 
  連長一家,跟很多退伍兵、老工人一樣,在農場老去。三十年後,李長壽聽知青戰友說:連長的老伴去世一年了,連長一提起她,就止不住地哭,他覺得自己太虧欠這女人。知青跟著一起哭。

  幾十年後,李長壽感慨說:“出生在那個年代,你沒法選擇。所有需要人去承擔和承受的東西,是那個時代的人在一同承受。”

  1995年,李長壽和近40名知青重返農場。離開時,車子無法開動。老連長、老營長、老工人們久久不願鬆手,車上車下哭成一片。在李長壽的記憶中,只有當年離家奔赴雲南的火車站上,有這樣哭聲震天、依依惜別的場面。

  命運總是輪回,當年哭著去往的地方,今天哭著離開。

  重聚

  漸漸步入晚境的知青們,有時會因爲對共同經歷的基本評價,爭得面紅耳赤。

  生命軌迹,再一次戲劇性地交集。

  2008年冬,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的《往事》欄目,將丁惠民請進演播室,以三集的篇幅,再現了當年北上請願的歷史。鏡頭前,丁惠民特意穿了一件黃色的T恤衫,胸前印著“知青”兩個大字。

  他頻頻來到上海,出面幫知青解决工齡問題、社保問題、戶口問題,等等等等。他回到雲南,在那裏立起一塊大牌子:“知青有事,請找丁惠民。”下面留著手機號。三十多年後,他第二次寫了公開信,要求政府重視知青的晚景和待遇問題。

  他辦了版納知青網,聯繫出版畫册和書籍,知青有戶口一類的問題,他希望登記填表、集中于他處,再通過他去上訪、謀求解决。他積極籌劃中國知青旅游文化節,希望借此機會重聚知青,擴大影響。他抵押了房子,換來的錢幾乎盡數投入于此。

  甚至妻子做家政的工錢,他也隨手接濟知青。朋友勸他“衣食住行要自己搞好”,他却說,“只有實踐能檢驗真理”,他還說:“我丁惠民早就不屬于我自己,或者屬于我這個家庭,我永遠屬于知青。”

  丁惠民說:他要爲知青爭取權益,哪怕是一點點經濟補償、一點點政治待遇。他想呼籲國家層面對知青問題的重新表述。

  老戰友們的命運和心迹,在同心協力北上請願三十年後,畫出相離的曲綫。

  1998年,胡建國住房動遷後不久,當年的“三駕馬車”在上海重聚。除了久別重逢的喜悅,其餘的竟然是話不投機的尷尬。

  丁惠民將他的生命重心,再次調回“知青”這個刻度上。他想找回當年的“三駕馬車”,看到的是避談往事的胡建國,和應酬繁忙的劉先國。

  後來,劉先國曾經這樣勸誡丁惠民:“即便在知青中間,跟那麽多的海歸、高知相比,我們已經落伍了。儘管你是當年的知青領袖,但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的時代了,你要牽頭這麽做,就無异于陳勝吳廣,最終成功的一定是劉邦項羽,而不是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