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維迎破解中國改革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09-01-18 12:01:29  


 
  過去30年的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講了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價格的自由化,第二就是企業的非國有化。那我們走到什麽程度呢?我個人的判斷是到1993年的時候,也就是改革的前15年,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價格的自由化,而改革的後15年,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的改革。那我說的這個基本上完成,不是全部完成,就是我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是在1993年之後,價格改革不再是中國改革的關鍵。2008年之後,企業改革也不再是中國改革的核心環節。 

  但是剩下的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我們仍然要處理,好比1993年之後,我們仍然有一些價格是國家控制的,要不斷地調整,2008年之後,國家仍然持有著好多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企業的股份,那麽這些股份怎麽减持,用多快的步伐,每次减持的幅度有多大,我想這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打一個比方,像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事實上那時候仗還沒有打完,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國民黨的政府仍然在南京,但是毛澤東已經很有把握地說,革命已經成功了,所以我現在我自己判斷,中國經濟改革到2008年,兩大戰役基本完成。 

    鄧小平决定搞價格闖關 

  下面我首先把價格改革給大家談一下。價格改革的核心就是從政府定價到市場定價這樣一個轉變。那我們看轉變到什麽程度呢?大致來講,好比以零售業爲例,在1978年的時候,97%的零售業的價格都是由政府定的,而到了1993年已經有83.8%的價格是由市場决定的,而我們看工業品,在1978年的時候100%的工業品價格全部由政府决定,而到了1983年的時候,81%的價格都由市場决定,那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那麽價格改革其實我們現在談起來非常地輕鬆,當時可以說驚心動魄,價格改革過程當中,由于涉及到好多的利益關係,好比說老百姓,我們每天生活的東西都是國家定價的,價格一改革,價格就變了,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還有財政,那麽財政的收入是與價格相關的,價格變了,財政收入也變了等等,所以當時價格改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在1984年之前,我們幷沒有想實行市場價格,也就是當時主導的改革思路是什麽,怎麽調整價格,因爲我們認爲政府是有能力定價的,原來價格不合理,是因爲政府沒有尊重價值規律,我們現在尊重價值規律,價格就可以定得合理。但事實上這個思路是行不通的。 

  那到了1984年的時候,其實價格已經變得扭曲得非常嚴重,但是政府一直沒有辦法把它理順,所以當時叫經濟秩序的混亂,在1988年開全國人大的時候,據說李鵬總理去向鄧小平彙報,鄧小平問說,代表們最關心什麽問題,李鵬說最關心價格,鄧小平决定搞這個價格闖關。但是價格闖關决定做出之後,引起了普遍的社會的搶購,然後銀行的存款就大幅度下降。那這時候中央就有點害怕了,所以就停止了價格改革,搞三年治理整頓。 

  那三年治理整頓的期間,可以說在價格方面沒有大的作爲,甚至走了一些回頭路,就把原來放開的價格又給它收起來。但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大部分價格全給放開了,這就我剛才說的,經過這樣15年的過程,中國的價格,大部分的價格實行了市場供求决定,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是我講第一個方面,就說我們的價格改革。 

  那我們看一下,再看一下國有企業的改革。其實更一般就是企業制度的改革。那我也劃分爲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說1978年到1992年,這個有兩個主要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說大量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第二個就是說國有企業實行了以擴大自主權,利潤留成爲主要特點的承包制的改革。在1992年之前,我們假定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那麽怎麽搞好它,我們就給企業更多的自主權,然後讓它利潤留成,調動積極性。那到了1993年之後,這個思路完全轉變了,我們不再假定說國有企業一定能够搞好了,我們事實上開始實行了我們叫股份制改造這樣一個道路。 

  股份制改造這個(思路)是我們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最早提出來的一種思路,但是只是到了1993年之後,這種思路才變成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導思路。那麽在過去15年裏邊,經過大體上三個五年,第一個五年就是1993年到1997年,基本把縣級以下的國有企業都給改掉了,包括一些鄉鎮企業的産權也明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1998年到2002年,就是縣級以上的一些中型的國有企業通過减員增效和企業重組,也給它改革了,那麽第三個五年就是說2003年之後,一些特大型的國有企業,像中石油,中移動,中電信等等,這樣的企業都上市了。那另外一個方面的重要改革就是銀行,我們知道四大國有銀行,三大國有銀行已經上市了,幷且它們的股東裏邊有國外的公司。

    山東諸城市委書記把當地一百幾十家國有企業都賣了 

  那我就給大家舉幾個數據吧。第一個數據我們看工業總産值。在1978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工業總産值占到了全部工業總産值的80.7%,但到2006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工業産值比重下降到了9.7%,而非國有的已經上升到了90.3%。再我們看城市的就業人口,在1978年的時候,78.3%的城市就業人口在國有部門,而到了2006年的時候,國有部門的就業人口只占到總就業人口的22.7%。非國有部門上升到了77.3%。那我們看國有企業,國有工業企業的數量,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有8萬多家國有企業,但到了2006年,國有以及國有控股的企業的比重降到了2萬5千家。 

  我們看一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數量,在1978年的時候,全國有將近6千萬左右的國有企業職工,到1992年達到了頂峰,將近8千萬,而到2006年,已經降到2600萬左右,也就是經過30年改革之後,現有的國有企業職工的數量不到改革開放前的一半。那麽國有企業的改革爲什麽從1992年之前保持國有企業的前提下的改革,轉向了1993年之後,開始使得國有企業非國有化,這裏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呢?簡單地說,就是1992年之前放權讓利的改革得到的一個結果,就是說我們所有要解决的問題都沒有解决,而且要政企分開,其實政企沒有分開,那要讓企業自負盈虧,企業仍然不可能自負盈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