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 
中美建交30年中5位美國國務卿

http://www.CRNTT.com   2009-02-09 06:53:33  


基辛格: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評社北京2月9日訊/《人物》雜誌2009年001期載文“記中美建交30年中5位美國國務卿”,文章如下:
  
  基辛格: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為一名基辛格的研究者,筆者第一次見到基辛格本人是在2007年6月23日的下午,在南京大學那座有近百年歷史的大禮堂。這是新中國最早、最成功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周年慶典的現場。雖然現場的媒體把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到這位滿頭銀髮的老人身上,但是在強烈的聚光燈照射下,坐在主席臺正中的基辛格卻面無表情,居然閉目養神起來。這無疑是筆者熟悉的那位傲慢自負的基辛格,但似乎也給人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然而,當基辛格致辭時,完全打消了人們的疑慮。他一開口就是標誌性的帶有濃重巴伐利亞口音的英語,他的聲音依然具有磁性和穿透力,他來了一場即席發揮:“非常感謝傑茜卡說英語,因為當霍普金斯大學校長用中文致辭,而南京大學校長用還沒有我的口音重的英語致辭時,我很難站起來給你們講話。”短短幾句話,演講者與聽眾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這是他的招牌:基辛格式的自嘲。一個思維敏銳,談吐幽默的基辛格出現在現場的800多名中外來賓面前。

  從難民到國務卿:基辛格的1973

  1923年5月27日,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菲爾特,這是一座只有7萬人口的小城,其中有一個數千人構成的猶太人社區。菲爾特記載了猶太人在中歐的苦難歷史。14世紀時,猶太人被禁止進入紐倫堡,猶太人只得沿著雷德尼茨河建立了幾塊居留地,菲爾特就是由此興起的一座城鎮。這兒距審判納粹戰犯的紐倫堡法庭只有5英里。基辛格父母的家庭都屬於典型的猶太人中產階級,他的父親是一位頗受尊重的中學教師。雖然他們都是猶太正教教徒,但他們也是被同化的德國人。隨著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猶太人越來越在他們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被視為異己。1930年,納粹衝鋒隊員就掌握了菲爾特的權力;1933年,希特勒率納粹黨接管了德國的權力;1935年,《紐倫堡法案》通過,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被取消,猶太人與德國基督教徒通婚遭禁止,擔任公職的猶太人被開除。

  基辛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樣一個日益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度過的。他不能在戶外自由地呼吸、奔跑、遊戲,以免遭到希特勒青年團的毆打;他的入學申請被拒絕,沒能進入公立中學,只能到猶太人自己開辦的學校繼續學業。猶太人被禁止參加公共集會,為了看一場足球賽,他必須冒著被毆打的危險裝作非猶太人混入場內。他對足球的熱愛這種典型的德國式愛好也許是他的祖國給他的少得可憐的饋贈之一。在納粹滅絕猶太人的計畫加緊實施之時,基辛格全家於1938年8月移民美國,遠離了災難的中心,但至少有13位留在德國的基辛格的近親死于納粹大屠殺。 

  在紐約上曼哈頓華盛頓高地,逃亡的猶太難民獲得了自由,按照基辛格的說法就是“可以昂首穿過大街”,但是艱難的謀生卻開始了。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語言、工作、學校都是必須解決的新問題,一個逃亡的猶太難民家庭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15歲的基辛格開始了艱苦的“美國化”過程,憑藉他過人的天賦,很快成為華盛頓中學的優等生。但是迫于生計,一年後他改上夜校,白天到他母親的侄子開的毛刷廠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穿著厚重的橡皮手套擠掉鬃毛上的酸水,後來做送貨員。儘管生活艱辛,基辛格依然以優異的成績從華盛頓中學畢業,隨後他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會計。當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為一名會計師。雖然基辛格比他的那些猶太同鄉更迫切地希望融入美國,但至此為止,他還沒有更多地接觸到華盛頓高地狹小的猶太人社區以外的美國社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