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調顯示:92%公眾關注旱情95%願出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2-17 08:07:29  


 

  劉飛(化名)是一家報社唯一前往災區採訪的記者。中國青年報記者聯繫上他的時候,他剛在河南、安徽結束採訪。在劉飛看來,大部分災區的現狀是缺水、不缺錢。以安徽亳州的一個縣為例,村民每天開8小時的抽水泵,政府給30塊錢的柴油補貼。抗旱花2000元,政府要補1000多元,這筆錢就已足够灌溉33畝地,救活了莊稼,每畝地還能有三四百塊的收入。算清了這筆賬,劉飛說,“只要補貼到位,抗旱的投入產出會很高,積極性當然也很高了。” 

  2月12日,河南省鄭州市多家媒體刊登了這樣一則倡議:綠城社工服務站要招募50名志願者,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抗旱澆麥。倡議發出1個小時,就接到近10個報名電話。站長陳騁說,這個倡議的起因是他接到了一個緊急求助電話,說大閆莊村現在急需抗旱設備和人手。撥打這個求助電話的,是新鄭市八仙鄉大閆莊村村委會主任趙新民。 

  “我們這個地方很窮,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兒童就有60多人。一些低保戶,一個月補貼50塊錢,生活都維持不了。現在受了旱,又沒設備,只能眼看著旱死。”趙新民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村裡現在油菜已經死光了,麥子還有點救,要是趕緊澆上水,興許能救回一半。 

  兩天之後,記者再次聯繫綠城社工服務站,得知到2月14日,50名志願者已經全部招齊。現在他們正在和一些政府部門、廠家聯繫,希望能够協調借用一些水泵、電纜線、發電機,和志願者一起送到急需幫助的村莊。 

  災害中也蘊含著機遇。旱災的苗頭剛剛出現時,村民告訴張超,村裡曾經打了10口井,但沒有很好地保護,時間一長就堵滿了垃圾,能用的只剩下四五口。這次抗旱把之前的井全都給清洗了,又新打了幾口,如今有十幾口井在同時澆地。“有了井,村民也買了機器,也許今後就能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了。”張超說。 

  調查中,59.4%的人認為,旱災也是一次發展農業的契機,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從根本上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傳統。 

  97%的人表示旱災後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契機”,這個詞被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的召集人汪永晨反覆提起。2月6日,“綠家園”等20多個環保民間組織發出倡議,呼籲在大旱之時公眾應從自身做起,節約水資源。“旱災的發生也許是老天爺的問題,但這個時候正是一個契機,反思我們對江河的破壞,重提節約水的重要。”汪永晨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