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44座資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發展基礎工業,中央提出資源開發“有水快流”,鼓勵礦業開采。此時,大冶“全民采礦”,人們因礦而聚攏,形成村落、鄉鎮,龍角山鎮便是其中之一。

  當地報紙稱,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大冶500多家礦山上,有近10萬人參與采礦。當時,每9個大冶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礦業開采。

  “但這也正是資源無序開采、礦山破壞的主要因素。”吳中偉說,“那時還沒有科學規劃。”

  他說,直到90年代,大冶的生產結構仍然比較單一,“基本上以礦石為主”,延伸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這些問題只是想想而已。

  銅都“荷蘭病”

  國際上將資源產業短期繁榮的後遺症,稱為“荷蘭病”。許多資源型城市,都體驗過這種痛楚。數十年來,大冶重開發不重治理,政府 “戀稅”,企業“戀礦”,加速了礦產的過度開采。

  礦井越挖越深,礦產越采越少。據大冶國土資源局於小強向本刊介紹,大冶的鐵礦石還能開采五到十年,銅、煤只能開采三五年。於小強認為,這還是保守估計,有些儲量少的礦井,或許2010年就關閉了。

  原大冶鋼鐵廠廠長關青太告訴本刊,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一些礦就陸續關停,1978年以來,開富礦棄貧礦,餘下的邊角餘料沒有很好利用,留下一個破破爛爛的礦山。

  礦產資源的開發,導致礦產地質環境破壞,誘發地質災害,其中以地面塌陷最為突出。於小強介紹說,大冶市129處地質災害中有70處,是由過度開采地下礦引起的地面塌陷。

  大冶發改局副局長吳中偉說,目前大冶市已多處出現了地下水枯竭、井水幹枯現象,而工業三廢排放的廢渣中含有的重金屬,也嚴重危害了當地的水土資源,“目前,大冶已經沒有一條乾淨的河流。”

  另外,尾砂庫內含有化學藥劑和重金屬的水,滲透到地下和農田,導致短期內無法耕種。

  大冶資源城市轉型辦張勁英告訴本刊記者,大冶曾經的飲用水源大冶湖,也沒能在礦產開采中避免被污染的噩運,如今“湖裡的魚都有股怪味”,湖水完全不能飲用,湖面幾乎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大冶只能花費4700萬元,鋪設管道從長江口引來全市的飲用水。

  同時,大冶的社會問題在增加,“五萬工人失業,四萬農民失地”。

  “礦石拿走,污水留下。礦產開采完後,很多企業就拍屁股走人了。”張勁英說。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礦產大幅降價,大冶就曾試圖轉型。但過度迷信資源與交通,使大冶最終放棄了引進新產業,轉型失敗。

  招商打出“資源枯竭城市”招牌

  大冶市長傅繼成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早有準備,在來大冶任職前,他一直在湖北省發改委工作,關注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他的MPA碩士論文就是以“大冶轉型”為藍本。

  2006年初,新任大冶市長傅繼成發現,大冶已經進入了資源枯竭的狀態。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其他資源型城市大多是被動等待國家支持,“我們是直接主動申請轉型”。

  2006年早春,大冶市委、市政府召開封閉型會議,討論經濟轉型——按現有儲量,鐵礦石還能開采15年,銅礦可開采30年,礦賣完了怎麼辦?全市稅源,采礦業占58%以上,這樣的結構,還能支撐多久?

  2007年,吳中偉在國家發改委有所耳聞,國家可能對資源城市進行申報審批。當時國家關注的重點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有一些典型的城市,像河南焦作、江西萍鄉,而大冶不過是個縣級市。

  2007年下半年,大冶發改局主動申報了“資源型枯竭城市”,2008年3月份得到批複。

  現在,一進大冶市區,就會看到“全國資源枯竭城市大冶歡迎您”的醒目橫幅。對於“資源枯竭”這四個字,大冶市民看了心裡不是滋味,有一段時期,傅繼成的電話被打爆了,市民紛紛建議把橫幅拿下來。

  “在大冶人眼裡,資源枯竭並不是好事,並不值得炫耀。就像一個人家裡沒錢,還要在臉上寫著‘我是窮人’一樣。”但傅繼成覺得,這恰恰體現了對礦產資源的依賴和依戀,而“資源枯竭城市”是對全大冶人的警示。

  傅繼成坦言,現在大冶的對外招商,打出來的招牌就是“資源枯竭城市”。而大冶良好的工業基礎、采冶技術、政府的支持、民間積累的財富,都成了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