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市場 知過難改

http://www.CRNTT.com   2009-05-09 11:09:44  


 
  其次,企業的獲利也沒明顯好起來。除了部分廠商受惠於龐大公共支出所帶來的商機,大多數公司仍然困於過一天算一天的艱難處境中。仁寶的陳瑞聰說,未來訂單的能見度只有一到一五個月;思科公司的錢伯斯也只敢預測到六月底,下一季會怎樣?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仔細看整個金融市場,其實並沒有擺脫金融風暴前的運作方式,從業者、政府到散戶,仍舊緊抱著各種危險的方法與工具。遠的不說,翻一下報紙就不難發現,隨著股市愈來愈火熱,先前灰頭土臉、說起話來意興闌珊的業者與老師們,如今再度抖擻起精神,展現炒作市場的本事。能炒的炒,不能炒的照樣炒。 

  例如備受矚目的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所做的“壓力測試”,幾天來就荒謬地成了業者們口中左右市場的理由。所謂的壓力測試(stress test),簡單說,就是要知道萬一經濟繼續壞下去,貸款收不回來,負責維繫經濟活動的金融業,到底撐不撐得下去?政府又該如何因應?當墨西哥與亞洲相繼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也曾在十年前就制定了一套金融產業評估辦法,希望透過“壓力測試”等幾種分析工具,來監測全球金融體系。 

  先不談這套工具為什麼沒有防止世界陷入今天的災難中,就算這種測試是有效的,所得出來的結果也只能被政府拿來參考,以及作為業者內部檢討的資料,根本不能拿來作為投資價值的判斷基礎。但看看這星期以來,從美國到亞洲,金融市場依舊隨著測試結果的出爐而起伏,彷彿測試結果好,就意味著金融體系好,市場就值得投資。才怪,誰都知道這項測試只是要了解此刻的金融機構有多“糟”,而不是有多好;無論測試結果如何,套用巴菲特幾天前的說法,都跟“我是否該投資,沒有半點關係”。 

  面對全球股市的上漲,各國政府們當然可以喘口氣,但不應輕率地配合著市場起舞,營造“風暴已經過去”的假象,讓人們以為可以恢復過去那樣,迷信著金融市場帶來財富的魔力。尤其,不應繼續縱容金融市場回到老路上,高舉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迷惑投資者。先前說要進行的金融改革,才是保障投資人、穩定經濟果實的關鍵。 

  《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約翰凱伊不久前批判英國工黨政府在風暴後的心態,還是“在用金融業的眼睛看金融業”──跟金融業者一樣,政府官員們也一心只想回到金融風暴前的好時光。改革與監督,儘管官員們朗朗上口,各界也改革聲不斷,但顯然都不是官員們真正關心的重點。 

  知過非難,改之難。改,也許才是業者、政府與投資者真正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