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生態足跡” 這筆賬該怎麼算

http://www.CRNTT.com   2009-08-20 11:46:55  


爭辯歸爭辯,全球環境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訊/《新京報》今天刊登評論員馮永鋒的文章“認真算算‘生態足跡’這筆賬”,作者表示,“有無數的生態傷害是在日常的消費中積累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現在喜歡互相爭辯誰的碳罪惡高,誰的生態足跡大,誰消耗的虛擬水多。但爭辯歸爭辯,全球環境在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需要的是聯合起來,尋找所有可能抵消生態赤字、碳赤字、水赤字的方法”。文章內容如下:

  有無數的生態傷害是在日常的消費中積累的。當前的人類已經至少是在消耗20年之後的資源,當前的地球根本無法養育踩在它皮肉上的這六七十億人口,因此只能不停地透支“生態青春”。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首次披露各省區市生態文明的發展現狀。媒體在報道這個現狀時提到“生態足跡”一詞。生態足跡是一個中性概念,衡量的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在占用生態上所烙下的“傷痕”。

  從環境正義的立場來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生態足跡”或者說“生態權益”應當大體相同,不能因為你所生長的地方生態條件較好,你就盡情地傷害;更不能因為你所在之處生態條件惡劣,你還破罐子破摔,更加盡情地傷害。

  這份報告還頻繁地使用了另外一個詞“生態赤字”。了解“生態足跡”概念的人都知道,地球上的人類早已是“生態赤字”纏身,當前的人類已經至少是在消耗20年之後的資源,當前的地球根本無法養育踩在它皮肉上的這六七十億人口,因此只能不停地透支“生態青春”。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使用了“生態足跡”這一指標,列出一份“大腳黑名單”。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頃)的4.5倍,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中國排名第75位,人均生態足跡為1.5公頃,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口數目龐大,其人均生態承載能力(即大自然能夠給予的消耗量)僅為0.8公頃,生態赤字高達0.7公頃,而全球的平均生態赤字為0.4公頃。”這份報告認為,中國的整體生態形勢不容樂觀。

  一直以來,我們對“生態足跡”這個概念講得很不夠。同時,我想建議專家們做一件事——把生態足跡分解,分解為碳足跡、水足跡、天然林足跡等,也許這樣,更容易讓世人明白自己的生態責任是什麼。

  這幾年由於全球變暖,不少研究機構開始公布“碳足跡”,比對不同的人或不同群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碳排放”之間的數額,進而設計出一些有效方案,幫助碳足跡過高的人降解他們的“碳罪惡”。但是,儘管報紙電視天天講,但日常消費著的人們,仍舊不願意承認自身的“碳排放”與環境惡化之間的關係。

  同樣,“水足跡”也需要大講特講。它同樣是來形容一個人、一片區域,或者一件產品的生命周期所消耗的真實的水量。比如,一公斤牛肉的水足跡是16000升,一杯咖啡的水足跡是140升。再比如,中國每人每年的水足跡大約是700立方米,美國每人每年的水足跡大約是2500立方米。

  與水足跡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虛擬水”——從市場上買回一斤大米,大米上看不到幾兩水,但大米從小生長到大,從秧苗變成稻米,用過了多少水?吃掉這斤大米,就吃掉了大米生長所在地的那些水。這些水就會成為你生命的水足跡的一部分,你要想辦法生出些水來,抵消被你消費掉的這些水。

  聰明的人、國家和城市,據說都在玩這種“生態進口”把戲。比如,海南香蕉身上就攜帶著種植地的生態價值,在北京吃海南香蕉的人就同時咀嚼和吞咽著海南的生態。因此,有時候成為全球的物質供應商、產品製造基地,不是什麼好事,這意味著你把自己區域的生態全部累積在你所有出口的產品上,贈送給了商品消費國的人們,而當前,他們並不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生態補償代價,因為環境成本尚未足額地納入產品成本。

  有無數的生態傷害是在日常的消費中積累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現在喜歡互相爭辯誰的碳罪惡高,誰的生態足跡大,誰消耗的虛擬水多。但爭辯歸爭辯,全球環境在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需要的是聯合起來,尋找所有可能抵消生態赤字、碳赤字、水赤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