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記者從政 毋需大肆炒作

http://www.CRNTT.com   2009-11-20 13:13:08  


楊振武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調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只是系統內的選調慣例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曹林的文章“莫把記者從政看成特別現象”,作者認為,“不要把‘記者從政’看成多麼特別的現象,更沒必要上升到‘官場新氣象’的層次,闡釋出諸多並不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只是中國官員選拔中正常的職業流動,不必因為涉及媒體自身就特別強調並賦予深意。”文章內容如下:

  前日,楊振武從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一職調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與新聞打了30多年交道後步入政壇,讓“記者從政”現象再次成為熱點。有媒體盤點了近年來“記者從政”的案例,早期的王晨、徐光春、劉奇葆、張寶順,到不久前的央視記者王志任麗江市副市長、新華社的伍皓任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並請輿論專家分析了這一現象。(《南方日報》11月19日)

  網媒轉載用的標題很吸引人:官場出現記者從政新氣象,集中於輿論戰線。

  作為一個媒體從業者,雖然為同行走入仕途感到高興,但真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之處,算得上什麼“官場新氣象”,也無須大加闡釋。

  首先,無論與過去比,與國外同行比,還是與其他行業比,記者從政和新聞人當官,都不乏先例。中國新聞史上不乏其人,梁啟超早先是個媒體評論員,後來從政了;胡適原先是個新聞人,後來當官了;名記者范長江後來官至政務院新聞總署副署長和國家科委主任;媒體人胡愈之後來當到了文化部副部長——翻許多高官的履歷,不少人都有當記者的經歷,並非近年來才有的現象,並且一直以來都有,如今只是過去的延續。國外就更正常了,遠的不說,近的就有美國廣播公司國會新聞記者琳達,在奧巴馬上任後就被任命為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助理部長。業而優則仕,是世界通則,不值得大驚小怪。

  再與其他行業比,這就更算不上“官場新氣象”了。從本行業、本領域、本系統的優秀人才或合適人才中遴選官員,這是各行各業的慣例。衛生官員很多是從醫生中選出來的,都有從醫經歷。比如,現任衛生部長陳竺是一位血液學專家,副部長黃潔夫是肝膽外科專家,前幾天還親自主刀為病人做了膽囊切除手術。教育部,前任部長周濟原是華中科大的教師,現任部長袁貴仁原是北師大的教師,幾位副部長也都是教師出身。同樣,能源、財政、審計、農業等部委都是如此,為什麼其他部門“本行人當官”被視若正常,而“記者從政”就覺得是很特別的新聞?

  記者只是諸多行業中一種很普通的職業,如果對官員的履歷進行一次統計,就發現這個行業從政的人,並不比其他行業多多少,正常分布罷了。媒體不能因為掌握著話語權,就誇大本群體的從政現象,並進行過度渲染和闡釋。

  從屬性上講,記者從政,也算不上什麼官場新氣象。其實,媒體與政治之間本來就沒有一條很清晰的界限,尤其是中國官辦媒體的體制下,在官方媒體這個層面上,媒體人與政治圈原本就分得不特別清楚。媒體一般都有著相應的行政級別,兩種不同的序列是可以進行“交流”的。記者從政,很多時候只是系統內的職務調整。比如,新華社雲南分社副總編,與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是同一行政級別,伍皓從新華社到宣傳部任職,是新聞宣傳系統內一種很正常的平調。此次,楊振武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調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也符合系統內的選調慣例。這算不得媒體新氣象,也不是官場新氣象。

  很多專家都說,記者從政,這對政府與媒體的溝通、官員與輿論的交流會起到良性的作用。比如,暨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林如鵬就說,記者出身的官員比較集中地出現在輿論戰線,這些官員了解新聞規律,能夠做到“內行管內行”——也許會有這種效果,但期望值不宜過高。

  要知道,決定一個地方新聞宣傳和輿論生態的,並不是哪一個人,而是新聞體制和整體政治生態。所以,一個地方領導出身於新聞宣傳系統,並不表明這個地方的新聞輿論就比其他地方更寬鬆和開放;一個地方領導履歷中沒有記者經歷,也不表明他就不懂新聞規律、難以和媒體交流。事實上,輿論最為開放的廣東,其領導並非出身於新聞系統。它的開放,是這個地方的整個政治生態決定的。

  所以,不要把“記者從政”看成多麼特別的現象,更沒必要上升到“官場新氣象”的層次,闡釋出諸多並不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它只是中國官員選拔中正常的職業流動,不必因為涉及媒體自身就特別強調並賦予深意。